武夷科学


  • 中国钩扭螱属、马扭螱属和华扭螱新属白蚁记述(等翅目:螱科)

    平正明;徐月莉;

    <正> 我国已记载钩扭螱属 Pseudocapritermes 2种,原扭螱属 Procapritermes 6种。最早有大岛正满和牧茂市郎于1919年对台湾省南投县雾社的标本定名为 Procapritermesmushae Oshima et Maki,后来有 Light,S.F.于1924年先用福州市北岭和鼓山的鼓岭标本定名为 Capritermes sowerbyi Light,1931年又用南平的材料作了补充记述,修订为 Procapritermes sowerbyi(Light)。这两种原扭螱被记载为我国常见的种类。作者在整理福建省上述两种标本时。属模种 Procapritermes setiger(Haviland)标本作比较,研究了 Krishna,(1968)将 Pseudocapritermes 合并入 Procapritermes 的意见,采用 Ahmad,M.and M.S.Akhtar(1981)整理的系统,对我国有关类群作了较大的修订。现记述1新属,7新种,6新组合,冀能供作进一步的研讨。本文属种名录如下:

    1986年00期 v.6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白蚁八新种描述(等翅目)

    李桂样;黄复生;

    <正> 最近十年间,福建省科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生物、地理等学科进行全面考察,我们应邀参加。1980、1981、1982年,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李桂祥等同志连续三年在福建各地进行白蚁种类调查,特别是对武夷山、梅花山、戴云山三大原始林区,对白蚁标本作了重点采集。1983年作者接受了《福建昆虫》等翅目的编写任务。现根据采到标本和有关资料的初步整理,知福建白蚁计有四科廿一属七十四种,内有8个新种,模式标本产地36个。福州市白蚁公司林桂森同志曾协助在鼓山进行调查并惠赠部分标本;福建龙岩地区林业

    1986年00期 v.6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扩腹春蜒三个种记述及黄角扩腹春蜒雄虫和稚虫新记载(蜻蜒目:春蜒科)

    赵修复;许建飞;

    <正> 本文报道福建省扩腹春蜒属 Stylurus Needham 三个种,它们是长节扩腹春蜒 S.ami-cus(Needham),黑面扩腹春蜒 S.clathratus(Needham)和黄角扩腹春蜒 S.flavi-cornis(Needham)。amicus 和 flavicornis 的稚虫经许建飞饲养获得成虫。Gomphusszechuanicus Chap,1953,是 amicus 的异名。amicus 下生殖板末端分裂,如图6,不是差不多平截,Needham(1930,图版6,图5a)、赵修复(1953,图69)和 Asahina(1978)图示 amicus 下生殖板的形状,可能是根据 clathratus 标本的误订,是有错误的。flavicornis 移放 Stylurus 是新组合,它的雄虫和稚虫是新记载。赵修复(1955,图548)以前报道的一种不知名的稚虫,现知就是 amicus 的稚虫。这三种春蜒都附有详细文献目录,

    1986年00期 v.6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头木虱属五新种及母生滑头木虱新属种(同翅目:木虱科:小头木虱亚科)

    杨集昆;李法圣;

    <正> 小头木虱亚科(Paurocephalinae)多小型种,易被忽略,但常为重要的林木害虫。母生木虱是我国南方的速生特类木材红花天料木(即母生)的主要害虫,在林虫书刊中,曾被定为 Aphalarasp.。小头木虱属(Pauracephala)在我国记述过三种。P.chonchaiensisBaselli(1928)原记载是根据意大利著名昆虫学家 F.Silvestri 于1924年冬在福州鼓山采去的标本描述的。P.bifasciata Kuwayama(1931)是根据高桥良一(R.Takahas-hi)1920和1924年采自台湾的标本描述的。这二种均为害榕树,且很相似,多作为同种又记载于日本(Miyatake,1964.1965)和越南(Klimaszewski,1969)。苏联木虱专家

    1986年00期 v.6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基瓢虫属Diomus Mulsant一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庞雄飞;黄邦侃;

    <正> 小基瓢虫属 Diomus Mulsant 在小毛瓢虫族 Scymnini 中的主要特征为:前胸腹板纵隆线细弱,但伸达前缘;后基线伸达而与后缘重合,末端不向前弯曲;第1与第2腹板中部紧密连接而并合在一起;跗节3节,即跗爪端节仅有1节。本属 Ohta(1929)曾描述 Diomus futahoshii Ohta 原产于台湾。但 Sasaji(1971)检查了模式标本后认为该种是 Cryptogonus orbitulus(Gyllenhal)的异名。本属的另一种褐缝基瓢虫 Diomus brunsuturalid Pang et Gordon(1986),记录于海南岛。

    1986年00期 v.6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小毛瓢虫属Scymnus六新种和方突毛瓢虫属Pseudoscymnus四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庞雄飞;黄邦侃;

    <正> 本文记述采自福建的小毛瓢虫属 Scymnus Kugelann 小瓢虫亚属 Scymnus(Pullus)Mulsant 六新种和方突毛瓢虫属 Pseudoscymnus Chapin 四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和福建农学院。(一)小毛瓢虫属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

    1986年00期 v.6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和广西舞虻科14个新种(双翅目:舞虻科)

    杨集昆;杨定;

    <正> 舞虻科(Empididae)是中小型虻类,与长足虻科(Dolichopodidae)在短角亚目(Brachycera)中组成舞虻总科(Empidoidea),体多黄、灰或黑包,极少数像长足虻那样具金属光泽。舞虻科广布世界各地,已知约120属、3300余种,是仅次于食虫虻科(Asilidae)的一个大科。成虫大多为捕食性的,以蕈蚊、摇蚊、沼大蚊和蚋等双翅目昆虫和同翅目的木虱为猎物;有些舞虻是访花的,以长喙吸食花蜜。幼虫也是捕食性的,常见于土中、朽木中、落叶层中以及垃圾堆中;有些幼虫生活在水中或半水生,捕食蚋的幼虫、毛翅目石蚕的蛹等。虽然舞虻的食性和幼期的生物学所知尚少,但它们在自然界对某些害虫的抑制作用已受到重视,可以说是一类值得注意的有益昆虫。

    1986年00期 v.6 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拟金彩蝇属小志并记一新种(双翅目:丽蝇科:鼻蝇亚科)

    方建明;范滋德;

    <正> 拟金彩蝇属(Metalliopsis)曾被多数学者列为金彩蝇属(Metallea)的同物异名,而两属据以描述的模式种都是独模,又都是雌性,之后虽补记雄性,但一直未见到明确的雄性尾器描述。Peris(1952)对本属进行整理时,也未能对雄性外生殖器开展研究,仅把这一大类外形近似的种因都在前胸侧板中央凹陷有黄色纤毛而作为本属的关键特征。作者承大英博物馆 A.C.Pont 博士惠借曾经 Peris 在1952年鉴定为 Metallea notata Wulp 的爪哇产 1(?),经解剖该(?)性外生殖器后发现,本种尾叶宽大,且不愈合,侧尾叶瘦长,与我国的种类显著不同,而类似于鼻彩蝇属的尾器类型。作者还检视了 James 于1964所订的Metallea setosa(Townsend)(?)性尾嚣及 Metallea setiventris James,1964的描述,

    1986年00期 v.6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潜水蜂一新种(膜翅目:潜水蜂科)

    赵修复;赵景璋;

    <正> 赵修复于1948年在福州魁岐前福州协和大学校内采得潜水蜂雌性标本一只,还有被寄生毛翅目幼虫,装了500毫升广口瓶半瓶。这只雌性标本后来送给别人,迄今未见发表。被寄生幼虫标本已散失。最近几年,作者又到原产地采集,共得3雌4雄,是一个新种。它是我国的第4种,也是世界上第8种。赵修复、张彦成在1981(昆虫分类学报,3(2):79—86)年发表我国潜水蜂2新种的一文中附有全世界6个种的检索表。邱瑞珍、翁振宇(1986,中华昆虫,6:83—88)增加台湾省一新种。本文仅就我国4个种作一检索表如下。

    1986年00期 v.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龟蝽科、同蝽科、异蝽科昆虫新记录及区系结构(半翅目)

    章士美;薛荣富;

    <正> 胡经甫《中国昆虫目录》(1935)一书记载,分布于福建的龟蝽科昆虫仅1种,为大华龟蝽 Tarichea chinensis Dall.,采地福州,同蝽、异蝽科则无一种。肖采瑜等《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77)(以下简称肖书)一书记栽,分布于福建的有:龟蝽科22种,同蝽科15种,异蝽科13种。这些种类已在赵修复(1981)的《福建省昆虫名录》中收录。近年来,我们查看了福建农学院植保系、福建林学院、福建省林业厅、南开大学生物系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所馆藏的福建龟蝽、同蝽、异蝽科昆虫标本,共鉴定出64种。另有异蝽3种,系马骏超教授所定名,作者等未见标本,以上合计67种,分隶于龟蝽科34种,同蝽科20种,异蝽科13种,其中有18种系福建省新记录,计有龟蝽利12种,同蝽科6种。为节省篇幅,凡《福建省昆虫名录》中已有记载的种类,本文不再重复列举。根据已知的67种,本文就这三个科的区系结构,作分析讨论于下。

    1986年00期 v.6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偏眼金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小蜂总科:金小蜂科)

    黄大卫;

    <正> 偏眼金小蜂属 Agiommatus Crawford 1911隶属于金小蜂科,柄腹金小蜂亚科,是中国新记录。该属金小蜂是卵寄生蜂,寄主是弄蝶、花大蚕蛾、鬼脸天蛾、大乌桕蚕等。该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复眼内缘下部极度向外偏斜,腹柄细长。本文记述偏眼金小蜂属一新种:香蕉弄蝶偏眼金小蜂 Agiommatus erionotus sp.n。正模和配模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3(?),17♀♀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BCRI Type Cat.No.032)。

    1986年00期 v.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阳地区五个县(市)室内蜚蠊调查

    黄龙贤;

    <正> 为了解本区室内蜚蠊种类分布情况,建立本底资料,提供科研和防制依据,笔者于1981至1983年,在浦城、崇安、建瓯、邵武、南平进行家栖蜚蠊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下。一、调查方法1、选点:五个县、市均选不同方位的城区街道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农村(大队)为调查点。

    1986年00期 v.6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大嘴瘿螨科一新属六新种及一新记录(真螨目 Acariformes:瘿螨总科 Eriophyoidea)

    匡海源;

    <正> 本文记述福建省大嘴瘿螨科(Rhyncaphytoptidae)1新属,6新种和1新记录。测量长度单位为微米。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鼻瘿螨属,新属 Pararhynacus,gen.nov.体粗壮,纺锤形,喙大下仲,近基部弯成直角。背盾板前缘较平截;背中线不完整,有侧中线和亚中线;背瘤位于近盾后缘,无背毛,足各节具在,膝节有膝节刚毛,但无股节刚毛,羽状爪分叉。体背有宽的背中槽,槽端中央有短的背中脊;背环光滑,腹环多于背环,并

    1986年00期 v.6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钝绥螨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蜱螨目:植绥螨科)

    吴伟南;

    <正> 本文记述在福建省采集到的钝绥螨属一个新种和我国新记录一种。文内测量长度单位为微米。模式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黄岗钝绥螨,新种 Amblyseius(Amblyseius)huangganoensis sp.nov(图1—6)雌螨背板长340,宽245,侧缘具微弱的网纹,背板的侧缘在近 L_2与 L_3毛处具齿状突。背刚毛17对,亚侧毛2对在盾间膜上。M_2至 L_9毛稍长,具微刺,其余各毛短小或微小,光滑。M_2至 L_7毛基部之间的距离小于 M_2至 L_8的距离。腹面各骨板轻度骨化。胸板

    1986年00期 v.6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鸿基厉螨形态的补充描述及与土尔克厉螨的比较(中气门亚目:厉螨科)

    孙玉梅;王灵岚;王敦清;

    <正> 1984年5月在福州鼓山及7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港从白腹巨鼠体上采到一批形态与土尔克厉螨(Laelaps turkestanicus Lange)十分相似的历螨标本,经鉴定系鸿基历螨(Laelaps hongaiensis Grochovskaya et Nguyen-Xuan-Xoe,1961)。Grochovskaya等(1961)曾简单地描述了该螨成虫的形态。李英杰(1965)报道了它在我国的首次记录,但未对其进行任何描述。我省过去曾检出此螨,但大都误作土尔克厉螨。为了便于今后在现场工作中很好地区别两种厉螨,现将鸿基厉螨的形态进行补充描述,并与土尔克厉螨进行比较。长度测量单位为微米。

    1986年00期 v.6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 arloingi)生活史的内生殖虫体特征和有性生殖期的超微结构

    洪凌仙;蒋弘平;林宇光;

    <正> 山羊球虫病较为常见,病原约有14种(洪凌仙等,1983;Levine et al 1967;Le-vine,1973)。阿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 arloingi)是山羊球虫病的一种重要病原,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率高而致病性强,严重者常由于病羊贫血或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死亡。有关本虫的生活史,Lotze(1953)曾有研究报道。国内对该虫的病原生物学的资料十分贫乏。洪凌仙等(1983)首次报告福建山羊球虫计有11种,平均感染率85%,其中阿氏艾美尔球虫感染率高达70%虫,虫种的百分比为49。本项研究主要针对本虫在病羊肠组织的内生殖期虫体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对本虫的有性生殖期作进一步的超微结构研究,为防治本球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1986年00期 v.6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盲肠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和毒害艾美尔球虫E.necatrix的发育史及其组织病变

    洪凌仙;林宇光;

    <正> 鸡盲肠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和毒害艾美尔球虫(E.necatrix)是危害家鸡的二种重要球虫,呈世界性分布。厦门地区前者感染率为80%,后者45%(洪凌仙等,1984)。幼鸡严重感染后,呈厌食、拉粘液血便、生长率明显下降,并导致成批死亡(霍夫斯塔,1972)。Tyzzer(1929)曾报道盲肠艾美尔球虫和毒害艾美尔球虫的生活史,但对两种球虫的无性生殖代数不甚明确,特别对毒害艾美尔球虫的发育史较为简略。我国对两种球虫的发育

    1986年00期 v.6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严如柳;翁玉麟;杨长城;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1986年00期 v.6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四角瑞氏绦虫Raillietina tetragona Molin的生活史及其自然中间宿主的研究

    苏新专;林宇光;

    <正> 四角瑞氏绦虫(Raillietina tetragona Molin,1858)系世界性分布,对家鸡危害较为严重。国外早期曾报告家蝇作其中间宿主,但后来人工重复实验均不能感染(Ackerr,1919;Lopez-Neyra,1930,1931)。此后,本虫的中间宿主多次被证实为多种的蚂蚁(Tetramorium caespitum,Pheidole sp.,Xiphomyre sp.,Trylyphothrix striatielens),但均系自然感染,而人工感染尚未成功,其幼虫在其中间宿主体内的全程发育尚未阐明(Jonesand Horsfall;1935,1936;Nalakei et al,1937)。我国有关家鸡绦虫的研究较为少见。林

    1986年00期 v.6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副小体膜壳绦虫Hymenolepis paramicrosoma Gasowaka的生活史研究(膜壳科)

    苏新专;郑韧坚;林宇光;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家鸭的副小体膜壳绦虫(Hymenolepis paramicrosoma Gasowaka,1913)的生活史。实验阐明福建厦门地区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等形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M.subaeqnalis)为本虫的中间宿主,二者均是中间宿主新记录。在室温23—26℃的条件下,剑水蚤自感染虫卵后发育为拟囊尾蚴期需时7天,但达到成熟的拟囊尾蚴则需11天,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全程发育要经过六钩蚴期、原腔期、囊腔期、头结形成期和拟囊尾蚴期等五个阶段的发育。小鸭感染拟囊尾蚴后需要经过15天才可发育达到性成熟的成虫。

    1986年00期 v.6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棘隙吸虫可在螺狮宿主体内完成囊蚴期发育

    程由注;

    <正> 复殖目吸虫除了裂体科以外,其尾蚴均须经二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感染期——囊蚴的发育。有的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即为第一中间宿主,尾蚴(如 Echinostoma revolutum)从螺体逸出至水中后再侵入原来或另一螺体结囊,或尾蚴(如 Echinoparyphium recuvatum)离开裂蚴后再在自身螺体结囊。有的吸虫除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狮外,其第二中间宿主可为另一种贝类,或甲壳类、桡足类、昆虫、鱼类等,而第二中间宿主不同于第一中间宿主者,则又在其第一中间宿主发现囊蚴属罕见。本文是在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asmus japonicusTanabe,1926)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体内发现日本棘隙吸虫囊蚴的报告,现记述如下。

    1986年00期 v.6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诏安县台湾棘带吸虫初步研究(吸虫纲:异形科)

    程由注;王小众;

    <正>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ti,1924)隶于异形科棘带属,分布于日本、中国、菲律宾,保虫宿主有黑顶夜鹭等鹭类。Yamaguti(1971)报道人,犬、猫、老鼠、豚鼠等经人工实验均可受染。1985年我们在福建诏安县调查淡水鱼类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时,发现当地淡水鱼中携带有台湾棘带吸虫囊蚴,遂进行本虫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初步调查和囊蚴作人及动物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1986年00期 v.6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棘头虫记述和三新种描述

    汪溥钦;

    <正> 寄生于脊椎功物的棘头虫 Acanthocephala(RudoIphi,1808),作者(1966,1980,1981)曾先后作过报告。近年来作者在福建各地又采得一些标本,经鉴定有14种,其中有3新种,3种未定种。兹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1986年00期 v.6 1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淡水蟹类体内携带蟹蛙蛭的发现及其感染调查(舌蛭科)

    李友松;

    <正> 作者近年来存进行肺吸虫病调查中,在福建省一些地区淡水蟹体内发现有蛭的寄生。其中一种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扬潼先生鉴定,是蟹蛙蛭(Batracobdella cancricolaOka,1928)。现将调查结果,报道于下。蟹蛙蛭属小型蛭类隶舌蛭科(Glossiphoniidae),虫体叶片状,背部稍隆起,腹部扁平。前后具吸盘,前吸盘较小,环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较大,如盘状,朝向腹面。眼在头部的背面,通常有3对,近圆形黑点,等大,分列于Ⅱ~Ⅵ体节上,少数为2或1对者。活

    1986年00期 v.6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淡水蟹类携带切头涡虫的调查

    李友松;

    <正> 沈波尔氏切头涡虫(Temnocephala semperi Weber,1889)早年发现于苏门答腊、西里伯、爪哇、马来西亚等地。国内系1956年唐仲璋氏在福建省福清县首次发现,并对其生物学作详细的研究。这个发现说明福建省沿海动物区系具有印度马来亚的特点,是苏门答腊等岛屿古代与亚洲大陆相连的证据之一。近年来调查结果显示:本虫分布不但限于本省沿海,而远离海边的内地山区,如闽北的崇安、建瓯、永安等地也有发现。又根据切头涡虫的形态构造,它虽属于涡虫类,但介于涡虫类与吸虫类的中间位置不能抹杀。它与宿主蟹

    1986年00期 v.6 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线蛙指名亚种、金线蛙福建亚种和黑斑蛙的脑、心、肝和肾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析比较

    张开兴;尤永隆;赵翔;丁汉波;

    本文比较了不同地区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北京产的、杭州产的)、金线蛙福建亚科和黑斑蛙的脑、心、肝、肾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酶谱.金线蛙指名亚种和金线蛙福建亚种 LHD 同工酶迁移率较一致,但是,它们的酶谱从 LDH_1—LDH_5各组分含量的多寡有区别。因此,我们认为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亚种处理较为恰当.其次,不同地区(北京相杭州)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 LDH 同工酶酶谱虽然相似,但是,北京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和杭州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在脑、肝组织中 LDH 同工酶的组份,还有一些差异.电泳图谱表现出黑斑蛙 LDH 同工酶 LDH_1、LDH_2、LDH_3、LDH_4与金线蛙的相比,都明显地具有较小的迁移率。

    1986年00期 v.6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与黑头海蛇 H.melanocephalus(Gray)脑的量度比较(海蛇科)

    刘玉良;陈祖宸;刘凌冰;

    <正> 作者在福建中部沿海采得青环海蛇标本1,413号、黑头海蛇标本58号。在种类鉴定工作中,发现根据价索表关于青环海蛇和黑头海蛇的分类性状,还难于鉴定某些标本应该属于这两种海蛇中的哪一种。鉴于解剖学有为几乎所有较高等动物类群提供了分类性状的丰富泉源,作者测最比较青环海蛇和黑头海蛇的脑,试图找到这两种海蛇之间新的分类性状,为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海蛇的分类积累资料。

    1986年00期 v.6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眼镜蛇和滑鼠蛇四种组织中元素的比较研究

    吴瑞敏;陈英洋;胡雯;

    <正> 眼镜蛇和滑鼠蛇是我国我省常见的蛇种,民间常用为治疗外科慢性溃疡、皮肤炎以及多种皮肤病。作者在开展蛇类血液研究的过程中,观察到本院不少患有外科慢性溃疡和皮肤病的职工,以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服用3至4次蛇肉后,疗效显著。作者推测蛇肉可能对生物体起免疫作用或含有丰富治疗皮肤病的微量元素。因此,我们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上述两个蛇种几种组织中微量元素 Zn、Cu、Fe 及宏量元素 Ca、Mg 的含量,并用比较上述两种蛇种不同组织中五种元素的差异,籍以了解其临床应用意义,为蛇类的药用价值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1986年00期 v.6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区青毛鼠的生物学调查

    詹绍琛;

    <正> 青毛鼠(Rattus bowersii latouchei)是一种亚热带大型山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一些省份,盗食各种粮食、果实、树皮、嫩叶、香菇、竹笋等,食量大,给山区农、林业带来较大的危害。它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动物。作者在1977和1978年的10—11月在闽北武夷山区的邵武县和建瓯县进行了青毛鼠的生物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下。

    1986年00期 v.6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毗邻地区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初步调查

    李立;陈年辉;

    <正> 福建省政府1985年4月2日批准建立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几年前,有的部门已为酝酿保护区的建立着手作科学考察。作者等为探索保护区内有无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曾于1981~1984年深入保护区境内的不同方位与不同海拔地点及其毗邻地区,开展与疾病有关的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0期 v.6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鼠形动物(兔形目,啮齿目,食虫目)

    洪震藩;

    <正> 福建省鼠形动物的研究,最早是由法国传教士大卫(David)开始的。他于1873年到达崇安挂墩,采集了一批动物标本,其中有不少啮齿动物标本。这些标本经生物学家研究,先后发表了不少新种,如1877年发表的猪尾鼠指名亚种,1879年发表的青毛鼠拉氏亚种,1880年发表的白腹巨鼠指名亚种,等等。嗣后还有几位中外生物学家到这地区采到珍稀动物标本,发表很多新种,挂墩地区因而名闻于世。解放前后国内生物界对闽北地区的啮齿动物,亦曾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郑作新,1947;王敦清、蔡文清等,1957;洪震藩,1959、

    1986年00期 v.6 229-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闽东山区鼠类的生态研究

    洪朝长;袁高林;周文伟;孙宝常;肖树生;

    <正> 闽东山区的鼠类以往调查甚少(洪朝长 1982)。该区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出血热(HFRS)的流行区。为搞好防治工作,作者等于1984年3月至1985年1月对该区鼠类生态进行较系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自然概况和调查方法

    1986年00期 v.6 239-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家栖鼠类组成演替的探讨

    洪震藩;

    <正> 鼠种组成的演替乃鼠类种群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家栖鼠种组成的动态,尤以优势鼠种的更替,将直接影响人、畜健康和经济财富破坏的程度。现将我省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如下.我省地处亚热带,住宅内的鼠种较为繁多。据1954年工作人员捕获鼠数据,按动物地理区划统计结果:地处闽东南的闽广沿海亚区的部分地区,晋江、莆田、南安、平和、南靖等地,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flavipectus)占总鼠数75961的58.31%,褐家鼠(Rat-tus fulvescens huang 仅占7.64%;地处闽西北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浦城、邵武、沙县、

    1986年00期 v.6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台湾省鸟类区系及其与附近地区的比较

    郑作新;

    <正> 台湾省是中国东南的大陆性岛屿;它与福建省相隔的最近处仅130公里。全省面积几达35,990平方公里。西部沿海一带主要为平原,东部和中部大都山地。本省在动物地理上属东洋界。在平原地区,年平均温度约为22℃,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从平原到高山,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到中央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气温年平均5.7℃,年降雨量则高达5,000毫米以上,冬季常有积雪。岛上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岛土地面积之一半。植被以热带、亚热带种类为主。从其垂直分布看

    1986年00期 v.6 257-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贝类调查

    黄一鸣;

    <正> 笔者于1980—1983年,在武夷山的15个点(建阳县的黄坑、桂林、李家塘、坳头,崇安县的挂墩、三港、塘头、红渡、长滩、星村,光泽县的华侨、寨里、大连坑、下洋、司前),进行贝类采集调查,1981年报道过10利,现在增加17种,合计27种,分隶于2纲、4目、16科、21属,其中标有*记号的4种为福建新记录,表1和表2标有△记号者是1981年报道过的10种,表中的采集地点包含新增加的采集地点。

    1986年00期 v.6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地理布分及生态习性调查

    徐保海;

    <正> 嗜人接蚊是我国南方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980我们在崇安五夫和建阳周墩开展疟疾和马来丝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它的子孢子和感染蚴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4%和5.2%。为采取相应防制措施,降低该蚊种群密度,以期控制疟疾和马来丝虫病在我省的流行,我们从1980年开始,开展嗜人按蚊在省内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0期 v.6 27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番茄病毒病的病原鉴定

    林奇英;谢联辉;

    <正> 番茄病毒病是福建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福州、莆田等地番茄栽培中,田间自然发病率一般多在70%以上,有的竟高达95—100%。主要表现化叶、疱斑、蕨叶,偶尔有条斑坏死和黑褐包小环斑的,病株所结果实少而小,甚至畸形,果皮有花斑,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商品品质,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寻找有效治理途径,便于"对症下药",三年来作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下面就病原鉴定结果作一报道。

    1986年00期 v.6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苔藓生态群落初步调查

    李登科;高彩华;吴鹏程;

    <正> 作者等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苔藓植物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到现在止,已知有355种,现在按照陈邦杰教授(1959)对苔藓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生态群落,分为5个生态类型,即:水生苔藓群落(Bryo-Hydrophytia)、土生苔藓群落(Bryo-Geophytia)、石生苔藓群落(Bryo-Petropytia)、树生苔藓群落(Bryo-Epixy-loplophytia)和叶附生苔藓群落(Bryo-Epiphyllitia),讨论如下。

    1986年00期 v.6 279-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地衣杂记(四)

    吴继农;项汀;钱之广;

    <正> 本文继《武夷山地衣杂记》(三)(武夷科学,1985,5:223—229)之后,报道武夷山地衣31种,其中中国新记录2种(标以§记号),大陆新记录4种(标以△记号),福建新记录20种(标以*记号),编写体例同前文。66、条梅衣 Parmelia cirrhata Fr.(Syn.:Everniastrum cirrhata(Fr.)

    1986年00期 v.6 285-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若竹属一新种(禾本科)

    黄克福;戴宗垒;

    <正> 作者在参加福建漳平县植被调查中发现了竹亚科若竹属一个新种,现记载如下同春若竹,新种 Indocalamus tongchunensis K.F.Huang et Z.L.Dai,sp.nov.地下茎复轴型。秆:直立,高约1.5米,径约0.5厘米,园形,黄色,光亮,节间微被白粉。秆■宿存,光亮,分枝下紧包节间,■鞘背面无毛,

    1986年00期 v.6 29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西橡胶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陈振端;

    <正> 巴西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是生产天然橡胶的主要树种。有关它的解剖学、细胞学和栽培学等研究报导很多(Majumder,1966;郝秉中等,1980;Gomez1981、1982;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81),但是关于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却较少。Muzik(1954、1956)在"巴西橡胶树果实、种子、胚及幼苗的研究"和"巴西橡胶树栽培中胚及种子发育的研究"两文中,曾对这些器官的生长速度和发育分别作过报导。Rao(1964)在"巴西橡胶胚胎学初稿"中,描述过花和种子的发育,但十分简略。王择云等(1980)用离体花药诱导植株研究,谢石文等(1981)用人工受精法对巴西橡胶的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陈正华等(1981)对花药体细胞的愈伤组织与花粉胚的关系以及 Leconte(1982)对雌花受粉观察花

    1986年00期 v.6 29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十种紫珠属植物(马鞭草科)叶的显微观察

    林仕榕;

    <正> 紫珠为重要止血中草药之一,首载于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然而,对中草药"紫珠"的基源问题,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见解,)虽然药材商品上较集中地应用杜虹花(药材上称为紫珠草)和白棠子(药材上称为小叶紫珠草)⑦,但我国地域辽阔,植物种类繁多,各地民间用药习惯又不相同,各地往往以紫珠属的不同植物作为"紫珠草"入药,同时,本属植物除具有止血功效之外,不同的种类尚有对关节炎、烧伤、蛇伤等具有不同的疗效,因而在使用中有必要加以认真鉴别,而同属植物在外形上往往较为相似,以叶片作为药材又易于混淆。为此,作者对福建省几种紫珠属植物的叶进行显

    1986年00期 v.6 3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仙桃属(兰科)三种植物的生药学研究

    赵秀贞;高水英;林温;郑金根;

    <正> 兰科石仙桃属植物在我国有三种:石仙桃 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细叶石仙桃P.cantonensis Rolfe.云南石仙桃 P.yunnanensis Rolfe.。该属植物的假鳞茎及根茎常误作石斛收购,并在国内个别地方销售。石仙桃在我省民间广泛使用,具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之功效,现已制成成药一头痛定糖浆,应用于治疗神经机能性头痛,经多年临床验证,具有较高疗效,产品销往国外。这三种植物名实容易混淆,民间常互为使用。为了用药安全,保证疗效,本文对这三种植物的假鳞茎作了生药学研究,为鉴别提供依据。本研究所用的石仙桃、细叶石仙桃购自福州市草药店,云南石仙桃购于龙岩医药公司(从贵州进货)。

    1986年00期 v.6 319-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褐云玛瑙螺(软体动物门:玛瑙螺科)消化液分离漆树(漆树科)漆汁道研究报告

    赵修谦;赵挺;

    本文报导应用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 Fer.)消化液分离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的漆汁道的力法。据观察,分离的漆汁道是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圆柱形和扁柱形的结构,分为六种类型(图1—2):(1)漆汁道上有小穿孔;(2)漆汁道联结成环状的结构;(3)漆汁道联结成链状的结构;(4)漆汁道联结成网状的结构;(5)漆汁道上同时有小穿孔和环状或链状的结构;(6)漆汁道下具一级或二级分枝的结构。研究漆汁道类型,可能对漆树分类、产量预测、育种、以及改进割漆技术等都有一定参考的价值。

    1986年00期 v.6 325-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植物志资料(二)

    张永田;

    <正> 本科仅1属,约65钟。主产大洋洲,现伸展到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太平洋岛屿和非洲东部。据中国植物志(1982)载,我国引进9种。福建植物志(1982)变为我省栽培有3种。由于环境与原产地不同,或是由于自然杂交后代的变异,三种实际难以识别。其中有1种引证的文献与中国植物志不同,现列出。分种检索表可参阅中国植物志,20(1):2。1982。

    1986年00期 v.6 329-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杭古田长苞铁杉(松科)林调查

    张炳荣;

    <正> 上杭古田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古田会议"的会址,为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会址后山有一片珍稀的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林。这片林分原是廖氏宗祠的封禁林,解放后,划为会址风景林,列为国家革命支物而保护管理。林分生长较好,巨木参天,苍老挺拔,树种较多,景色秀丽,笔者曾进行调查观察,现报告如下。

    1986年00期 v.6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闽北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析

    丘喜昭;林鹏;

    本文讨论了地处福建省北部包括蒲城等六县的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区系成分、外貌、结构、主要种类的综合特征和群落演替趋势等特点。据统计49块样地共10,600平方米面积的群落种类组成中,含维管植物216种,分属于64科123属;其中单种与寡种属分别占总数的66.7%与27.6%。植物区系以包括泛热带、热带分布的成分占优势,分别达科、属总数的45.3%与53.3%。全流域区树种以栲树、苦槠、甜槠与木荷为主。基于对群落区系成分、外貌与树种年龄结构等分析表明,该区群落是从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

    1986年00期 v.6 339-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药用艾蒿类植物及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一)

    林有润;

    <正> 一、前言中国药用的艾蒿类植物包括菊科蒿属 Artemisia Linn.与绢蒿属 Seriphidium(Bess.)poljak.两属的药用种类。蒿属全世界有38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亚洲最多,欧洲、北美洲次之,其中以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地区最多,亚热带平原地区次之,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北美洲的亚热带南部或热带高山地区以及非洲北部、东部或南部地区;我国有185种、44变种,遍及全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最多,其他省区次之,沿海地区最少。已知国产入药的种娄有61种11变种(品种),约为全国蒿属种类的32.97%绢蒿属全世界约100余种,主产亚洲中部与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或高山草原与荒漠地区,苏联哈萨克斯坦最多,我国西北地区次之,少数种分布到欧洲及地中海地区;我国有31种、

    1986年00期 v.6 35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