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科学


  • 食蟹猴疟原虫和猪尾猴疟原虫红外期的研究

    江静波;梁东升;黄建成;何建国;廖家遗;

    本文以具"复发"特性的食蟹猴疟原虫巴氏亚种(Plasmodium cynomolgi bastianellii)子孢子人工感染4只猕猴(Macaca mulatta)和无"复发"特性的猪尾猴疟原虫(P.inui)子孢子人工感染3只猕猴。氯胍处理感染了猪尾猴疟原虫的2只猕猴,在肝切片中发现发育受阻裂殖体,及首次虫血症推迟出现,二者有直接的关系。4只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猕猴经1.5~5个月的观察及肝活检证明:疟疾的复发的确与休眠体有关,并且这种"复发"的时间和次数受猕猴个体差异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休眠体的成因及其与长潜伏期的关系,认为休眠体的成因和休眠体在宿主体内的进一步发育与宿主、虫株及外界因素有关。

    1992年00期 1-6+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生物学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关系的研究

    熊光华;金长发;陈信忠;洪玉梅;苏忠伟;刘丕宗;陈生邦;任文蔚;魏露生;李万宏;袁海树;张勇;

    本文报告陇南川北山区中华白蛉若干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其与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关系。中华白蛉为本区的优势种,具有野栖习性,发生季节自5月至10月,7月为高峰期,峰幅宽和持续时间长为其特点。我们对中华白蛉全季节的性营养周期变动作了观察和分析,指出它是阐明蛉口动力学、预报和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饲血测试表明中华白蛉吸犬血率为61.5%(198/322),当地犬感染内脏利什曼病是与当地中华白蛉吸犬血的习性密切相关。不同垂直高度中华白蛉的发育史比较观察,证明其发育期长短是受自然因素的严格制约。提高温度和增加光照并不能使滞育幼虫提前解除滞育;相反,在自然室温和自然光下饲养的滞育幼虫是实验室饲养越冬幼虫的理想方法。中华白蛉人工感染试验和自然感染调查数据表明,本区中华白蛉是传播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唯一媒介。同时证明本区存在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说明了媒介生态习性与其传病有直接的关系,并可表达在相互间传播,它们是怎样起着不同的传播作用,因此,研究媒介的生物学及其传病的各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00期 7-18+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祝贺唐仲璋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60周年、创设寄生动物研究室45周年和87寿辰论文集

    吴城;

    <正> 唐仲璋教授福建闽候人,现年86岁,1932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生物系后,曾任中学、科学馆、福建省研究院、福建医学院、福州协和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研究员、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和副校长等职务。唐教授还是福建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委员,又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1992年00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恩师唐仲璋教授

    周述龙;

    <正> 1991年12月26日厦门大学生物系隆重庆祝唐仲璋教授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周年及创办寄生动物研究室45周年并举行学术讨论会。与会来宾和师生300余人,尤以来自全国各地历届学生数十人都怀着喜悦和尊敬的心情参加了会议,并衷心祝愿恩师唐仲璋教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唐仲璋教授是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动物学家,同时也是国际上负有崇高威望的学者,在寄生虫学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他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二本,前后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成果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奖达12项之多。

    1992年00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的原虫调查

    洪凌仙;

    1987至1989年期间,作者通过粪便和血片的调查及个别死亡猕猴的内脏组织切片考察厦门坂头猴场的猕猴计106只,检出原虫9种,隶属4科6属。这些原虫均系我省宿主新记录。本文对9种原虫的形态作了描述。

    1992年00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鸽血变虫(Haemoproteus columbae)配子发生时期的配子体和配子的超微结构

    洪凌仙;倪子绵;林宇光;

    宿主红细胞内雌、雄配子体的表膜由外、中、内三层膜组成,但内层膜呈断裂状。雌雄配子体内含线粒体、色素颗粒、核糖核体、嗜饿体、内质网等胞器和胞核。宿主的细胞破裂后,雌、雄配子体瓣离胞外,外层膜亦同时破裂消失,故呈现二层膜结构。雄配子体分化之时,先见有部分胞质从内层膜断裂处伸出体外,形成亚铃形小体,随后被丢弃体外,胞核及主要胞器保留在原配子体内。核的四周出现4—6条轴丝;后渐移向胞质的四周。雄配子体分化早期,核内出现中心粒和纺锤丝。随后核膜消失,致密的染色质块散布于胞质之间,后渐移向轴丝附近。轴丝由"9+1"对微管组成。雄配子体出丝之前,先见轴丝从内层膜的断裂处伸出体表,形成鞭毛芽。随后每个染色质块带着部分胞质进入芽孢内。芽孢逐渐伸长,形成鞭毛状的雄配子。成熟的雄配子由核和轴丝两部分组成。游离的雌配子体分化时,先在核附近出现1—2条轴丝,同对胞核伸长和核内出现纺锤丝与中心粒,随后核分裂为二个成熟体,最后便形成雌配子。成熟雌配子的表膜由二层组成,内膜呈断裂,内含胞核、成熟体、胞口以及其它细胞器。

    1992年00期 25-30+407-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的脊椎动物寄生蠕虫

    汪溥钦;汪彦愔;赵玉如;严如柳;汪少平;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西上杭,连城和龙岩三县之间,其邻近县有长汀、武平和永定三个县。我们通过先后调查26种脊椎动物(鱼类4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4种、鸟类3种、哺乳类8种),共检得蠕虫116种,分隶于60科84属(吸虫18科29属40种;绦虫7科8属10种;线虫31科43属61种;棘头虫4科4属5种),其中3种是新种:蛙后狭盲肠线虫Metangusticaecum ranae Wang et Wang,1989、福建后狭盲线虫M.fujianensis Wang,sp.nov.和少栉副弱尾线虫Paracosmocerca oligolektana Wang sp.nov.

    1992年00期 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寄生的吸虫和线虫

    汪溥钦;汪彦愔;

    在福建省检查两栖、爬行动物,发现有吸虫48种,线虫40种。全国迄今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共发现吸虫139种,线虫92种,分隶于52科144属,本文将各属的名称及其报告人、报告地分别列出。

    1992年00期 4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海产鱼类寄生的孔肠科吸虫记述

    汪彦愔;汪溥钦;张文焕;

    我们近年来在福建沿海,检得海鱼的孔肠科吸虫有40种,其中有9种是新种:1.纺锤形绕宫吸虫Helicometra fusiformis sp.nov.(宿主:横带髭鲷)、2.髭鲷绕宫吸虫H.hapalogenyos sp.nov.(横带髭鲷)、3.马鲅斜孔吸虫Plagiopporus eleuthoronemae sp.nov.(鲈四齿马鲅)、4.鲾斜孔吸虫P.leiognathi sp.nov.(鹿斑鲾)、5.少腺斜孔吸虫P.oligolecithosus sp.nov.(青石斑,横带髭鲷)、6.长形足叶吸虫Pldootyle longiforme sp.nov.(横带髭鲷)、7.石鲷孔腹吸虫Opegaster oplegnathi sp.nov.(条石鲷)、8.海鳗合肠吸虫Coitocaecum mueaensocis sp.nov.(海鳗)、9.梨形尼科吸虫Nicoll pyriformis sp.nov.(黄鳍鲷)。

    1992年00期 6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蚴形属吸虫一新亚属新种Cercarioides(Eucercarioides) hoepplii subgen and sp. nov. (Trematoda:Heterophyidae)

    唐仲璋;唐崇惕;

    本文记述吸虫纲、异形科、蚴形属的一新亚属,定名为何氏蚴形吸虫新亚属及新种Cercarioides(Eucercarioides)hoepplii subgen.and.nov.。标本采自福建福鼎沙埕的黑尾鸥(Larus crassiostris Vieillot)肠管。本文对本类吸虫的宿主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2年00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扁弯口吸虫Clinostomum complanatum(Rud.)的生物学(I.生活史)

    廖翔华;

    本文研究一种鸮形吸虫—扁弯口吸虫—的生活史。这种吸虫在广东顺德和南海县一些渔场曾引起流行性疾病,给幼鱼培育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对吸虫生活史各个时期的描述以动态形态学的观点追踪从一个时期到另一时期的连续变化,并探讨吸虫各个时期的形态对特殊生活方式的适应。研究着重探索螺体内雷蚴的繁殖力,雷蚴在生长过程中焰细胞数目的增长,尾蚴尾干肌肉系统的结构与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讨论涉及下列各问题:扁变口吸虫种群的建立和环境的关系;雷蚴在螺体内的繁殖策略和种群的延续性;生活史的研究与分类学、行为学及种系发生学的关系。

    1992年00期 9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寄生人体棘隙吸虫一新种及其感染实验观察

    程由註;林金祥;陈宝健;方彦炎;林爱琴;许贤让;郭忠福;许国防;吴宗义;

    本文报道寄生于人体的棘隙吸虫新种,福建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 Chen,sp.nov.)。成虫长椭圆形,后部较宽大,虫体与卵分别大小为1.125—1.790×0.375—0.518与0.098—0.113×0.064—0.072。虫体除具头棘、体棘外,尚有围绕口吸盘外周排成4列的口棘。福建省龙海县人群此虫感染率为2.46%。感染实验和自然感染调查,均证明其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螺体尾蚴自然感染率为4.7%。尾蚴体呈心形,0.128—0.132×0.078—0.085大,尾部长0.125—0.130,宽0.020—0.023,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青鳉等,囊蚴椭圆形,大小0.098—0.114×0.076—0.088,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

    1992年00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氏槽盘吸虫新种(Ogmocotyle tangi sp.nov.)描述

    林秀敏;陈清泉;乐新结;杨国清;张永华;

    本文报告寄生于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绵羊小肠内的一新种病原,其形态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结果,与近似种鹿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Yamaguti,1933)在体形、卵巢、虫卵的形态、阴茎囊、生殖孔和肠支终止的位置、阴茎乳突排列和子宫环数目均有明显的不同,故立为一新种,订名为唐氏槽盘吸虫Ogmocotyle tangi sp.nov.。文中对新种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本种吸虫鉴别特征作了扼要讨论。

    1992年00期 141-146+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在超微结构水平初步观察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系统

    周述龙;杨孟祥;孔楚豪;李瑛;梁浩麟;方萍;雷森林;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卵母细胞、卵黄细胞、输卵管和子宫的超微结构。对减数分裂中的前细线期、粗线期后期的卵母细胞及接近成熟的卵细胞的形态学进行描述,它们共同特点是具有皮质颗粒。此外,对未成熟与席熟卵黄细胞,仅有板层与板层纤毛兼有的输卵管及子宫的结构进行描述。文中对皮质颗粒的由来、结构与作用及成熟卵黄细胞在产生卵壳前身物质的潜能可能存在差异进了讨论。

    1992年00期 147-152+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的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

    何毅勋;谢觅;

    应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表结构进行了观察,详细地描述了尾蚴头器、体被及其附件,如体棘及感觉器等的超微结构,并对其生理意义作了讨论。

    1992年00期 153-158+41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壁及消化道超微结构的观察

    何毅勋;谢觅;

    本文报告了中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壁及消化道的超微结构。尾蚴体壁系由体被、基层、间质层及肌肉层构成。体被又由三层结构的外质膜、基质、基底膜和细胞体构成。尾部与体部的肌肉构造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主要特点为:尾部的纵肌系由分组的肌细胞构成;肌纤维呈现由致密体排列而成的条纹结构,并包含大而多嵴的线粒体及大量的糖原颗粒;相邻的肌纤维于靠近肌细胞膜处有对称排列的囊状肌质网。原始消化道由食道及其周围的食道腺和后端分叉的短盲肠组成。食道壁的超微结构与体壁的相仿,食道腺的内含物为圆形或卵圆形的电子致密分泌颗粒。盲肠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许多细长的微绒毛,并伸向扩张的肠腔。

    1992年00期 159-164+413-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大陆各地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的特性

    何毅勋;胡亚青;郁琪芳;唐志健;

    本文报告了6种哺乳动物人工感染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5地日本血吸虫自然隔离群的虫体回收率、成虫体长、性腺、卵的大小及虫卵开放前期。结果表明,小鼠、仓鼠、沙鼠、家兔和恒河猴均是大陆5地日本血吸虫的可容宿主,大鼠则是不可容宿主。云南隔离群的两性成虫体长及雄虫含7个睾丸的百分率均一致地较其它4地的短小和低,差别有显著意义。虫卵指数(宽/长)的比较结果显示,四川隔离群的为最高,卵呈宽短型;广西和湖北的最低,卵呈狭长型;云南和安徽的则介于两者之间。小鼠、仓鼠或恒河猴感染云南或广西两地虫体的平均虫卵开放前期均较四川的为长,差别显著。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其上述生物学特性的32项数值进行了运算,根据相似系数绘制成大陆5地日本血吸虫生物学性状关系的树状图。该图显示安徽与湖北的隔离群聚类为一组,云南与广西的聚类为另一组,四川的独为一组,但与安徽/湖北组的接近。提示中国大陆境内日本血吸虫可能存在不同的品系。

    1992年00期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山区绵羊胰脏吸虫和双腔吸虫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唐崇惕;崔贵文;顾嘉寿;

    关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大草甸型草场上牛羊的胰脏吸虫病及双腔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作者经10多年的研究考察均已阐明(唐崇惕、崔贵文等,1979、1980、1983_a、1983_b、1985等)。本文报道对科尔沁草原山区环境中绵羊此二类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问题考察的结果。胰脏吸虫是胰阔盘吸虫虫种,双腔吸虫是中华双腔吸虫。它们的中间宿主种类及二吸虫的各幼虫期亦经观察。

    1992年00期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羊群驱虫治疗胰吸虫病和双腔吸虫病于流行区环境中二吸虫病原存在情况的观察

    刘日宽;李庆峰;达林台;顾嘉寿;唐崇惕;

    在内蒙古东部山区一局限范围的胰阔盘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流行区中连续5年对羊群进行1—2次的吡喹酮驱虫治疗。在观察羊群的治疗效果同时,亦调查观察该牧场作为此二吸虫贝类宿主的陆地蜗牛感染此二吸虫病原幼虫期的情况。结果是羊群二吸虫的感染率因驱虫而下降,而蜗牛二吸虫幼虫期的感染率却不断上升。因此,当羊群一停止药物驱虫,两种吸虫的感染率立即上升。

    1992年00期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伊犁果子沟牧场绦虫病的调查

    林宇光;洪凌仙;杨文川;齐普生;李靓如;徐显曾;张雁声;哈尔根·乌帕尔;

    本文报道新疆伊犁州果子沟牧场的家畜和某些动物的绦虫病原计有6科12属24种。黄鼠栉带绦虫、梳状莫斯绦虫、黄鼠膜壳绦虫、厚头带虫和四斑绦虫蚴等为我国的新记录。粪检表明有16.4%绵羊和7.40%黄牛感染奠氏绦虫病。屠宰场剖检发现18%绵羊和25%黄牛感染有4种裸头科绦虫病原,其中11.47%阳性牲畜感染扩张莫氏绦虫,16.30%感染贝氏莫氏绦虫,22.95%为中点无卵黄腺绦虫,16.39%为贾氏曲子宫绦虫,而混合感染2种以上都却占32.78%。屠宰场剖检绵羊有96.2%感染细粒棘球蚴病,其中肝棘球蚴有99.67%,肺棘蚴有74%。检验牧场地螨计5属9种20,220只,发现Scheloribates latipes(0.080%)和Scheloribates sp(0.023%)等二种地螨自然感染莫氏绦虫拟囊尾蚴。所有阳性的地螨均是采自夏牧场,表明性畜主要是在夏牧场放牧时而被感染。裸头科绦虫和媒介地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包虫病在我国的重要性等问题有简要的讨论。

    1992年00期 18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裂头蚴病与增殖裂头蚴病

    严如柳;

    我国裂头蚴病据文献不完全记载有443例,遍及21个省市自治区,从东南沿海至西北新疆均有发现,尤以吉林、海南和福建等省为多见。其感染方式以敷贴蛙肉或吞食青蛙蝌蚪为主,幼虫还可从母体经胎儿外膜进入胎儿。食未煮熟的肉类致感染有所增多,是当前不容忽视。在台湾和广东还发现增殖裂头蚴病3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而致死。本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病原究属何种绦虫,尚待进一步探索。

    1992年00期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羊和绵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严如柳;翁玉麟;张启珩;张枋;徐望平;王和平;

    山羊脑部、肌间和绵羊脑部自然感染的多头蚴,分别感染犬后所获得的成虫,经形态学比较后来见特殊差异。将虫卵感染山羊和绵羊,发现在山羊体内发育的成熟多头蚴呈局部或广泛性寄生,而绵羊体内的成熟多头蚴仅见于脑部,其他部位见到的多头蚴都已死亡钙化。因此,作者认为山羊、绵羊不同寄生部位的多头蚴均属多头蚴绦虫的幼虫。

    1992年00期 207-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培养猪囊虫的元素组成及阿苯达唑对其影响

    陈佩惠;燕福生;王凤芸;张志敏;宋学英;

    应用ICAP—90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体外培养猪囊虫的组织及囊液所含元素的种类与含量。二者均含有铁、锌、铜、锰、铬、钼、钴、镍、锶、钒、砷、硅、硼、铝、钡、钛、镓、铍、镧、钪、锆、金、银、铈、钇、钕、铟、铋、铅、镉等30种微量元素。比较二者前10种必雪微量无素和钾、钙、镁、磷4种宏量元素的含量,提示囊虫组织多种微量元素含量较囊液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而4种宏量元素含量均较高,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阿苯达唑作用体外培养囊虫16h后,两者所含各种微量元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囊组织中钾、镁有显著性差异,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样比较药物作用72h后,两者宏量元素(钙、镁、磷)和囊液中的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992年00期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颚口线虫与颚口线虫病

    陈清泉;林秀敏;

    本文报告我国三种颚口线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鉴别特征、地理分布、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和症状及诊断与防治。记述这三种虫的139种(含我国49种)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感染情况。指出猪的陶氏颚口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蛙类;人的陶氏颚口线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蛙和鱼类。简述颚口线虫病的传播方式、致病和症状、诊断和防治。丙硫苯咪唑是治疗猪颚口线虫病的有效药物,人体颚口线虫病的药物治疗问题尚未解决。

    1992年00期 22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九江地区刚刺颚口线虫病流行学调查

    林秀敏;陈清泉;彭文峰;

    本文报告江西省九江地区猪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病流行情况,检查猪1867只,感染率5.1%,平均强度为每猪3.7条虫。13种鱼和2种蛙自然感染刚刺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其中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giur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首次发现的第2中间宿主。调查结果表明,九江地区是猪刚刺颚口线虫病散发性流行区。文中对流行区的刚刺颚口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对策作了简要的讨论。

    1992年00期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的寄生过程和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陈果;简恒;任惠芳;罗良文;周三旺;张自亮;雷书芳;陈宾卿;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属我国粘虫一代常发区,根据1975—1989年上蔡县和新蔡县的田间多点调查,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粘虫幼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的途径是通过感染期线虫钻入体内,而非通过吞食线虫卵。其感染方式是粘虫幼虫潜土时被线虫感染;尚无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期幼虫能爬上植株去寻找宿主。在18—20℃和22—27℃室温下,线虫幼虫在宿主体腔内营寄生生活8—14d后钻出体外,宿主就死亡。线虫寄生率等于宿主死亡率。被寄生的粘虫幼虫食叶量平均减少38%。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的自然控制作用表现在三方面:(1)能常年有效地降低一代粘虫的种群数量。在15年中58%的调查点,该线虫对粘虫的寄生率达40%以上,最高超过90%。(2)粘虫幼虫被寄生后,食叶量显著减少,一般在5—6龄暴食期前死去,减轻了对农作物的为害。(3)有效降低一代粘虫的种群数量以后,也就降低了二代粘虫常发区的迁入虫源基数。在同年同地的不同田块中,4月份经过越冬的线虫不同密度,是影响5月份对粘虫寄生率差异的主要因子。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年份,影响寄生率变动的主要因子是当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降雨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

    1992年00期 24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几种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研究及线虫致病菌—穿刺芽孢杆菌Bacillus penetrans在福建的发现

    林秀敏;陈清泉;

    本文报告福建沿海麻、甘蔗、罗汉果根结线虫病调查结果。麻发病率9.3%,严重地区达100%,甘蔗6.5%,罗汉果81%;对罗汉果根结线虫病的感染来源和流行季节作了考察。病原经形态学观察和鉴别寄主试验,结果有5种根结线虫。调查发现在沿海地区的多种作物根部存在穿刺芽孢杆菌Bacillus penetrans,对该菌的致病性作初步观察和盆栽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杆菌对防治植物线虫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1992年00期 26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若干并殖吸虫虫种独立性的辨异

    李友松;程由注;

    迄今我国报告的并殖吸虫有28种。其中有些虫种的独立性,曾在学者中争论达30多年之久。依据形态学、生活史、染色体核型以及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作者认为下列若干虫种需要重新修订。 1.扁囊并殖吸虫(Paragonimus asymmetricus):本虫种系陈心陶(1977)以广东惠阳6个椭圆形及长圆形的囊蚴感染狗后得到的1只尚未充分发育的虫体报告的。依据有关成虫、囊蚴的形态学研究及在福建、江苏和浙江等地的深入考察,我们认为本虫种是卫氏并殖吸虫的同物异名。 2.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本种并殖早在1957年曾经翁心植、钟惠澜在四川雅安和温江等地注意过,后来钟与曹氏(1962)通过实地调查后得到成虫而描述命名。根据其形态学、生活史各期虫体及中间宿主和各流行区病人均具有游走性皮下结节的特殊症状等,本种并殖吸虫与陈心陶(1959)在广东报告的斯氏并殖(P.skrjabini)相似,按国际动物命名法当是斯氏并殖的同物异名。 3.会同并殖吸虫(P.huet'ungensis):此种肺吸虫先是湖南省会同县卫生防疫站(1973)用其囊蚴感染狗后得到成虫,继后钟氏等又在当地作流行病学研究并描述而命名。依据本虫的成虫、囊蚴、虫卵的形态特征以及病人具有游走性皮下结节的病症,均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各地报告的斯氏并殖没有明显的差别。据此,作者认为本虫是斯氏并殖的同种异名。 4.卫氏并殖伊春亚种(P.westermani ichungensis):本种系钟氏等(1978)在东北伊春发现描述的。现据其成虫与囊蚴的形态学、虫卵大小、特别是其染色体核型(2n=22)的特征,作者认为与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相似,故二者是同物异名。

    1992年00期 269-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拟钉螺作为狸殖吸虫与血吸虫中间宿主的研究

    郭源华;陈溥林;顾金荣;

    自1981年开始,我们与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云南省卫生防疫站以及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所等单位协作,先后对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西北部大理州以及中部的昆明市周围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拟钉螺的调查。已发现6个新种,其中一种景洪拟钉螺(Tricula jinghongensis Guo and Gu,1985),是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类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 sinensium-like blood fluke)的中间宿主。另一种博氏拟钉螺(T.bollingi),是我国新纪录,其始发现于泰国。感受性试验表明,其可感染中华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因此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上应予以重视。

    1992年00期 277-282+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准卷螺属(Spirina)在中国的发现

    余汶;

    <正> 一个世纪之前,Kayser(1889)在研究莱茵地区泥盆纪动物群时,发现一种壳体性状比较特殊的腹足类化石。这种化石的主要特征是壳体松旋,螺环少,并向壳口骤然扩大,具脐孔,壳面饰有同缘褶等。据此,Kayser把它命名为准卷螺。依据以往的记载,准卷螺属主要分布于欧洲的中志留世至中泥盆世地层中。本文记述的材料是张文堂教授于1950年采自黑龙江省密山县黑台地区黑台组。黑台组是我国泥盆纪北方槽区盛产化石的重要层位。腹足类产于黑台组深灰色灰岩中,与它共生的化

    1992年00期 283-286+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西百色盆地第三纪瓣鳃类一新属

    黄宝玉;

    <正> 我国的海洋、湖泊、河流、池塘、沟渠中均生活着丰富的软体动物瓣鳃类。根据埋存在地层中化石的记载,5亿年前就有它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瓣鳃类的科、属、种变化很大,有的属种已绝灭,有的延续至今。但许多古蚌类在地层中保存原始的生活状况,如那波蚌,多是左右壳合拢,即使两壳张开,背部也连在一起,有的壳体背部的韧带还保存完整,色泽、饰纹近似现生标本,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姿态,因此,研究古贝类不仅提供该种属的起源、演化的依据,而且对恢复古地理,探讨古环境、古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00期 287-29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双列有轴笔石的起源及其演化

    李积金;

    <正> 一、引言早在1938年,布尔曼(Bulman)就论述了双笔石类的起源,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又有不少笔石学者论述这一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但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根据有关笔石的笔石体始端发育型式,结合它们在地层上出现的顺序,论述了双笔石类可能的起源及其演化系列。本文是为庆贺敬爱的老师唐仲璋教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六十周年而撰写的,谨以此表达对老师的培育之恩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1992年00期 29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东南部佛昙群的孢子花粉

    郑亚惠;

    <正> 一、前言孢子花粉是植物的繁殖细胞,以孢子花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称孢粉学。它是植物学的一部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已被广泛应用到农业、医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等领域。孢粉分析是古植物学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层中保存的孢子花粉化石,进而划分对比地层,并确定其地质时代,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被等,为地质生产服务。由于孢子花粉能在地层中完善保存,而且它们的体积小,产量大,又易于搬运,所以,这门学科在我国虽然开展较晚(只有4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却发展很快。

    1992年00期 299-302+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应用CDC诱蚊灯和其他方法调查贵州省按蚊的组成情况

    许锦江;罗幸福;

    我们于1987—1989年夏秋季节,先后在贵州省荔波县、普定县和赤水县的一些地区应用CDC诱蚊灯和其他方法调查蚊类,特别是按蚊的组成情况。共计采到蚊虫10属52种,其中3种为贵州省新记录。我们夜间在29个牛圈内悬挂CDC诱蚊灯,共捕获蚊虫34843只,平均每盏灯诱获蚊虫1201.48只,结果认为CDC诱蚊灯适用于我国农村牛圈内蚊虫的调查与监测。白天在4个地区450间人房的调查结果表明,嗜人按蚊所占比例的多少,与当地居民中疟疾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该种按蚊在当地疟疾的传播中起主要的作用。

    1992年00期 303-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夷山蚊虫名录补遗

    许锦江;

    <正> 武夷山的蚊类,据徐保海(1984)报告,有8属33种(含亚种)。作者于1990年10月在武夷山作了短暂的采集,共获两性成蚊针插标本513只,其中包括含有同一个体的Ⅳ龄幼虫皮、蛹皮和成虫的成套标本235套。经整理鉴定,共有4属20种。其中4种系武夷山的新记录,现补充记述如下

    1992年00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蚊种

    刘心机;

    从蚊虫的地理分布、嗜血习性、吸血活动时间、密度与人群马来微丝蚴率、马来丝虫病查治难易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对我国马来丝虫病的传播作用。

    1992年00期 3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平市蚊媒种类及其孳生习性

    徐保海;林正高;

    本文报告了南平市蚊媒调查结果,共采获各种蚊类10属60种。主要捕自稻田、溪涧、竹林、居民区等四种孳生环境,稻田是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的主要孳生地,居民区的污水沟、污水池是致倦库蚊的重要孳生地,白纹伊蚊则主要孳生于缸、罐、旧轮胎等容器积水,低海拔的竹林区也是该蚊的重要孳生环境。当地未捕获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叮人率为0.14只。

    1992年00期 315-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虻属姚氏虻组一新种记述(双翅目:虻科)

    徐保海;许荣满;

    本文记述采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虻属一新种:唐氏虻Tabanus tangi sp.nov,并与近似种窄额虻Tabanus angustofrons Wang,1985作了区别特征的比较。

    1992年00期 3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潜水蜂一新属三新种记述(膜翅目:姬蜂总科:潜水蜂科)(英文)

    赵修复;

    <正> 作者于1981年发表我国潜水蜂2新种,并对全世界6个种编一个检索表。嗣后,我国又增加3个种(赵修复、赵景璋1986;邱瑞珍、翁振宇,1986;何俊华、陈学新,1991)。现在再增加一新属和三新种,记述于下。模式标本藏于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标本室。

    1992年00期 325-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莼菜叶面微生物生态分布及产粘胶细菌5242菌株形成多糖发酵条件的研究

    许光辉;孙文筠;江峰;马晓航;

    作者调查了西湖莼菜生长的环境条件,分析了莼菜叶面微生物区系的生态分布;测定了莼菜多糖的组成分;对获得的一株产多糖高产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探索了该菌株产多糖的发酵条件和多糖发酵产物的多糖组分及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莼菜粘胶多糖中含有大量产胶细菌;产胶细菌发酵产物其多糖组成分与莼菜胶质多糖相似。证明了莼菜多糖的形成与产多糖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2年00期 333-344+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红霉素高产株SIPI 2—13的推理选育和工业生产

    宋友礼;陈瑞英;周维;

    本文对红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和高产株的工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出发亲株86—610经紫外线诱变后,选得一些对红霉素前体丙酸抗性突变型菌株,所有这些菌株皆为正变株,其中一株SIPI 2—13比亲株增产34%。这一高产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与亲株不同;在工业生产中比原来的菌株14—74增产24%,最高水平达到7830u/ml;终产物的主要组分红霉素A在94%以上,效价为940u/mg。

    1992年00期 345-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武夷霉素——小单孢菌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Ⅲ、组分A和B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其抗菌活性

    金章旭;林玲;魏天恩;陈美珍;郑榕;郑德霖;王岳;

    武夷霉素A和B是橄榄星孢小单孢菌武夷变种产生的一种抗生素复合物,经硅胶性层析后分离得到。通过理化性质、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质谱、氨基酸分析和抗菌活性等研究结果认为与福提霉素A和B同质。

    1992年00期 353-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30种海藻抗细菌活性的筛选

    陈灼华;郑怡;庄惠如;

    1991年5月从福建东山岛采集30种潮间带海藻(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采用甲醇∶甲苯(3∶1)混合提取溶剂,进行抗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活性的筛选。抑菌试验采用纸片法。结果表明:30种筛选的海藻中,27种海藻提取物对1种或2种受试菌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3种(褐藻门)无抗菌活性。受试的2种细菌均可被提取物所抑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1992年00期 363-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的研究

    郑辑;

    全世界计有12种后棱蛇,产于中国的有9种。文中根据各种后棱蛇的形态特征,编写中国后棱蛇属分种检索表,以便鉴别使用。对其中的香港后棱蛇、侧条后棱蛇和横纹后棱蛇加以详细描述,并对后棱蛇属的区系及其与附近地区进行比较。根据分布区的特点,作者认为后棱蛇的分布中心主要是在中国华南地区,并可能起源于此。

    1992年00期 369-372+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青少年儿童安静时脉率、血压、肺活量测定及变化规律的调查

    林永铭;王惠璋;张世静;

    男、女生各年龄组的脉率均值,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减少,19岁后趋于平稳。各年龄组女生脉率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的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9岁以后增高缓慢。男、女生在15岁年龄组出现交叉,交叉前女生稍高于男生,交叉后男生又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肺活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各年龄组女生始终低于男生。女生19岁、男生20岁后又趋于平稳。肺活量/体重指数,男生始终大于女生。

    1992年00期 373-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学生青春发育期体能发展特点的调查

    林永铭;林永辉;王惠璋;

    男生在青春发育期间,体能(身体活动能力)能力逐年显著提高,女生在12岁前和男生相同,但提高的幅度不及男生。女生耐力跑和肌力耐力,在14岁年龄组下降显著。女生速度跑和立定跳远,在13—16岁年龄组成绩提高缓慢或停滞。男女生肩关节柔韧性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男女生立位体前屈均随年龄增长曲线上升。男女生在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中,在12—15岁年龄组呈现着机能不完善现象,体能负荷的适应极限较成年人差。通过三年的跟踪试验,经常计划参加身体锻炼的女生,在青春发育期体能项目的成绩,无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1992年00期 383-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寄生动物研究室主要论著目录

    <正>~~

    1992年00期 39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