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鲁民,徐友祥2002年00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鲁民,徐友祥2002年00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家社,吴焰玉2002年00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汪家社,吴焰玉2002年00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陈艳,张晓燕
本文给出了石斛属 (Dendrobium)植物害虫名录 ,分析了主要害虫随石斛兰传入我国境内的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检疫管理措施
2002年00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艳,张晓燕
本文给出了石斛属 (Dendrobium)植物害虫名录 ,分析了主要害虫随石斛兰传入我国境内的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检疫管理措施
2002年00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可辉,郭琼霞
通过对芒果三种象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及主要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 ,提出了加强检疫的有效措施 ,为口岸水果检疫鉴定、疫情普查及检疫防治提供资料依据
2002年00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可辉,郭琼霞
通过对芒果三种象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及主要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 ,提出了加强检疫的有效措施 ,为口岸水果检疫鉴定、疫情普查及检疫防治提供资料依据
2002年00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胜,徐敦明,庄家祥,魏观如,黄永耀,刘雨芳,尤民生
用改装的吸虫器对福建省古田县稻田周围杂草上寄生蜂进行调查 ,采集到寄生蜂 19科 78种 (或类 )。其中 ,绝大多数寄生蜂是稻田害虫的寄生性天敌 ;少数为重寄生蜂 (如螟蛉折唇姬蜂等 ) ;还有极少数种类既是害虫寄生蜂又是重寄生蜂 (如大痣细蜂等 )。这表明稻田周围杂草上贮藏着丰富的寄生蜂资源 ,是稻田寄生蜂的重要种库。适当保留稻田田埂的杂草和稻田周围的杂草地 ,有利于保护稻田寄生蜂资源 ,提高寄生蜂对水稻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2002年00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胜,徐敦明,庄家祥,魏观如,黄永耀,刘雨芳,尤民生
用改装的吸虫器对福建省古田县稻田周围杂草上寄生蜂进行调查 ,采集到寄生蜂 19科 78种 (或类 )。其中 ,绝大多数寄生蜂是稻田害虫的寄生性天敌 ;少数为重寄生蜂 (如螟蛉折唇姬蜂等 ) ;还有极少数种类既是害虫寄生蜂又是重寄生蜂 (如大痣细蜂等 )。这表明稻田周围杂草上贮藏着丰富的寄生蜂资源 ,是稻田寄生蜂的重要种库。适当保留稻田田埂的杂草和稻田周围的杂草地 ,有利于保护稻田寄生蜂资源 ,提高寄生蜂对水稻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2002年00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童晓立,David Dudgeon
本文记述了中国蜉蝣目四节蜉科 (Baetidae)一新记录属 ,扁四节蜉属 (Platybaetis)。该属主要分布于尼泊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扁四节蜉属稚虫的主要特征为 :身体扁平。头近四边形 ,头长稍短于头宽。触角粗短。上唇很小 ,上唇宽约为长的两倍 ;下唇的中唇舌端部具有 2根棒状的粗鬃。前胸背板后侧角圆形 ,背板宽度与头宽相当。后翅芽退化或缺如。中尾丝短 ,只有 1- 7节。本文还详细描述了毕氏扁四节蜉 (Platybaetis bishopi Müller- Liebenau)稚虫的形态特征。该种原分布于马来西亚 ,现于我国香港和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采获。
2002年00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童晓立,David Dudgeon
本文记述了中国蜉蝣目四节蜉科 (Baetidae)一新记录属 ,扁四节蜉属 (Platybaetis)。该属主要分布于尼泊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扁四节蜉属稚虫的主要特征为 :身体扁平。头近四边形 ,头长稍短于头宽。触角粗短。上唇很小 ,上唇宽约为长的两倍 ;下唇的中唇舌端部具有 2根棒状的粗鬃。前胸背板后侧角圆形 ,背板宽度与头宽相当。后翅芽退化或缺如。中尾丝短 ,只有 1- 7节。本文还详细描述了毕氏扁四节蜉 (Platybaetis bishopi Müller- Liebenau)稚虫的形态特征。该种原分布于马来西亚 ,现于我国香港和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采获。
2002年00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梅香,许开腾
在福州市郊区菜用大豆田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 ,结果表明 :为害菜用大豆的害虫有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 3个纲、8个目、30个科、6 0种 ,其中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筛豆龟蝽 Megacopta cribraria (Fabricius)、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豆荚螟 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为危害该地区菜用大豆最重要害虫 ,应作为害虫防治的主要目标 ;其次为斜纹夜蛾 Prodenialitura (Fabricius)、豆银纹夜蛾 Autographa nigrisigna Walker、点蜂缘蝽 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双线盗毒蛾 Porthesia scintillans(Walker)、豆卷叶螟 L 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等。.同时还研究了菜用大豆田主要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
2002年00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吴梅香,许开腾
在福州市郊区菜用大豆田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 ,结果表明 :为害菜用大豆的害虫有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 3个纲、8个目、30个科、6 0种 ,其中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筛豆龟蝽 Megacopta cribraria (Fabricius)、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豆荚螟 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为危害该地区菜用大豆最重要害虫 ,应作为害虫防治的主要目标 ;其次为斜纹夜蛾 Prodenialitura (Fabricius)、豆银纹夜蛾 Autographa nigrisigna Walker、点蜂缘蝽 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双线盗毒蛾 Porthesia scintillans(Walker)、豆卷叶螟 L 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等。.同时还研究了菜用大豆田主要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
2002年00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张茂新,凌冰,庞雄飞,梁广文
本文记述了新疆北部 39种叶甲科昆虫 ,分属 3个亚科 ,2 1属。其区系成分包括中亚种、泛古北种、欧洲—西伯利亚种和广布种。其中中亚种类最多 ;广布种只有 1种。乌鲁木齐叶甲、阿尔泰叶甲、愈纹萤叶甲、脊萤叶甲等是新疆北部荒漠草地重要害虫
2002年00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茂新,凌冰,庞雄飞,梁广文
本文记述了新疆北部 39种叶甲科昆虫 ,分属 3个亚科 ,2 1属。其区系成分包括中亚种、泛古北种、欧洲—西伯利亚种和广布种。其中中亚种类最多 ;广布种只有 1种。乌鲁木齐叶甲、阿尔泰叶甲、愈纹萤叶甲、脊萤叶甲等是新疆北部荒漠草地重要害虫
2002年00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可辉,郭琼霞
本文通过对桔小实蝇、辣椒果实蝇、锈实蝇、南瓜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等六种常见的实蝇成虫的头、胸、翅、腹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编制了主要特征的检索表 ,为实蝇检疫鉴定分类、疫情普查及除害处理提供资料依据
2002年00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黄可辉,郭琼霞
本文通过对桔小实蝇、辣椒果实蝇、锈实蝇、南瓜实蝇、瓜实蝇、具条实蝇等六种常见的实蝇成虫的头、胸、翅、腹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编制了主要特征的检索表 ,为实蝇检疫鉴定分类、疫情普查及除害处理提供资料依据
2002年00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杨燕涛
通过对滞育蛹过冷却点的测定 ,初步明确寄主对棉铃虫的越冬抗寒性有影响 ,采自棉花的滞育蛹过冷却点低于采自玉米的滞育蛹 ,即前者的抗寒能力高于后者 ;但用抗虫棉喂养后的棉铃虫滞育蛹抗寒能力下降
2002年00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燕涛
通过对滞育蛹过冷却点的测定 ,初步明确寄主对棉铃虫的越冬抗寒性有影响 ,采自棉花的滞育蛹过冷却点低于采自玉米的滞育蛹 ,即前者的抗寒能力高于后者 ;但用抗虫棉喂养后的棉铃虫滞育蛹抗寒能力下降
2002年00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雨芳,尤民生
本文以转基因植物为例 ,对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等级、管理与评价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002年00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雨芳,尤民生
本文以转基因植物为例 ,对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等级、管理与评价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002年00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清林,张飞萍,陈式斌,陈顺立,侯有明,尤民生
经对毛竹不同枝、叶样品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结果表明 :毛竹尖胸沫蝉 (Aphrophoranatabitis)危害可极显著地增加受害枝条受害枝梢和叶以及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和叶的可溶性糖含量 ,其每克干物质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叶 (对照 )相比 ,分别增加了 0 .0 379g、0 .0 0 15 2 g、0 .0 2 5 8g和 0 .0 0 72 g;也能极显著地减少受害枝条受害枝梢的蛋白质含量 ,与对照相比减少了 0 .0 0 6 8g/ g干物质 ,但对其它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影响基本不大。该虫的这些危害特点与毛竹的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有关
2002年00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陈清林,张飞萍,陈式斌,陈顺立,侯有明,尤民生
经对毛竹不同枝、叶样品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结果表明 :毛竹尖胸沫蝉 (Aphrophoranatabitis)危害可极显著地增加受害枝条受害枝梢和叶以及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和叶的可溶性糖含量 ,其每克干物质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叶 (对照 )相比 ,分别增加了 0 .0 379g、0 .0 0 15 2 g、0 .0 2 5 8g和 0 .0 0 72 g;也能极显著地减少受害枝条受害枝梢的蛋白质含量 ,与对照相比减少了 0 .0 0 6 8g/ g干物质 ,但对其它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影响基本不大。该虫的这些危害特点与毛竹的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有关
2002年00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魏辉,侯有明,杨广,尤民生
通过对小菜蛾成虫的跗节上的感觉器的电镜扫描 ,明确了小菜蛾感觉器的分布 ,形态和数量 ;通过感觉器的切除试验 ,分析各种感觉器在小菜蛾产卵忌避行为中的作用 ,探讨小菜蛾寄主选择的感觉器机理
2002年00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魏辉,侯有明,杨广,尤民生
通过对小菜蛾成虫的跗节上的感觉器的电镜扫描 ,明确了小菜蛾感觉器的分布 ,形态和数量 ;通过感觉器的切除试验 ,分析各种感觉器在小菜蛾产卵忌避行为中的作用 ,探讨小菜蛾寄主选择的感觉器机理
2002年00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萍,温硕洋,曾玲
本文试探运用 PCR- RFL P技术 ,从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中提取总的 DNA,根据实蝇 18S和 5 .8S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这两种斑潜蝇的 ITS1基因区域 ,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PCR产物进行酶切 ,构建了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中选择特异酶切位点作为区分两种斑潜蝇的标记。根据特异的酶切片段来区分这两种斑潜蝇
2002年00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萍,温硕洋,曾玲
本文试探运用 PCR- RFL P技术 ,从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中提取总的 DNA,根据实蝇 18S和 5 .8S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这两种斑潜蝇的 ITS1基因区域 ,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PCR产物进行酶切 ,构建了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中选择特异酶切位点作为区分两种斑潜蝇的标记。根据特异的酶切片段来区分这两种斑潜蝇
2002年00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赵辉,张茂新,凌冰,丛斌,梁广文
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F.)成虫对 3种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蟛蜞菊 Wedelia chinensis(osb.) Merr和马缨丹 L antana camara L.挥发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很强的驱避作用 ,番茄 Lycopersicon escnlentum Mill挥发油在高流量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驱避作用较强。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 ,进一步测定植物挥发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及产卵行为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 :3种挥发油对成虫产卵和取食均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2002年00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赵辉,张茂新,凌冰,丛斌,梁广文
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F.)成虫对 3种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蟛蜞菊 Wedelia chinensis(osb.) Merr和马缨丹 L antana camara L.挥发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很强的驱避作用 ,番茄 Lycopersicon escnlentum Mill挥发油在高流量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驱避作用较强。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 ,进一步测定植物挥发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及产卵行为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 :3种挥发油对成虫产卵和取食均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2002年00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温硕洋,何晓芳
随着分子生物学在昆虫领域中运用 ,昆虫 DNA的提取是有技术运用的前提 ,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一些昆虫体形较小 ,采用传统的酚 :氯仿抽提法不适用于微量 DNA模板的制备 ,而某些生物公司的试剂合相对而言价格较高。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普通昆虫实验室贮藏及运用的微量 DNA模板制备方法。
2002年00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温硕洋,何晓芳
随着分子生物学在昆虫领域中运用 ,昆虫 DNA的提取是有技术运用的前提 ,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一些昆虫体形较小 ,采用传统的酚 :氯仿抽提法不适用于微量 DNA模板的制备 ,而某些生物公司的试剂合相对而言价格较高。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普通昆虫实验室贮藏及运用的微量 DNA模板制备方法。
2002年00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广,尤民生
采用“Y”型管嗅觉仪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十字花科蔬菜 -小菜蛾 -小菜蛾绒茧蜂系统中 ,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的挥发性气味对小菜蛾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在反应强度上 ,雌蛾明显高于雄蛾 ,且不同的蔬菜引诱效果之间也存在差异。触角切除实验证明了 ,在小菜蛾成虫感受植物挥发性气味的过程中触角起着主要作用
2002年00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杨广,尤民生
采用“Y”型管嗅觉仪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十字花科蔬菜 -小菜蛾 -小菜蛾绒茧蜂系统中 ,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的挥发性气味对小菜蛾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在反应强度上 ,雌蛾明显高于雄蛾 ,且不同的蔬菜引诱效果之间也存在差异。触角切除实验证明了 ,在小菜蛾成虫感受植物挥发性气味的过程中触角起着主要作用
2002年00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林智慧,纪成灿,陈乾锦,张玉珍,陈家骅
蓼科杂草是东南烟区烟田的重要为害杂草 ,对烟叶的产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田间调查表明 ,褐背小萤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 ,对蓼科杂草具有良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7- 33℃下 ,褐背小萤叶甲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卵、幼虫、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0 .70、12 .6 6、11.76、11.92℃ ,有效积温分别为 72 .91、14 3.80、5 3.94、5 7.4 5日度 ;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1.35℃ ,有效积温为 370 .80日度
2002年00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林智慧,纪成灿,陈乾锦,张玉珍,陈家骅
蓼科杂草是东南烟区烟田的重要为害杂草 ,对烟叶的产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田间调查表明 ,褐背小萤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 ,对蓼科杂草具有良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17- 33℃下 ,褐背小萤叶甲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卵、幼虫、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0 .70、12 .6 6、11.76、11.92℃ ,有效积温分别为 72 .91、14 3.80、5 3.94、5 7.4 5日度 ;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1.35℃ ,有效积温为 370 .80日度
2002年00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时敏,杜予州,陆自强,陆亚娟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分析了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南美斑潜蝇 L iriomyzahuidobrensis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的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结果表明这 3种斑潜蝇的酶谱均有区别。美洲斑潜蝇有 5条带 ,南美斑潜蝇有 3条带 ,番茄斑潜蝇有 6条带
2002年00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时敏,杜予州,陆自强,陆亚娟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分析了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南美斑潜蝇 L iriomyzahuidobrensis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的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结果表明这 3种斑潜蝇的酶谱均有区别。美洲斑潜蝇有 5条带 ,南美斑潜蝇有 3条带 ,番茄斑潜蝇有 6条带
2002年00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飞,韩召军
采用降落 PCR技术 ,根据昆虫 para型钠通道 区 S4至 S6及 与 连接区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 ,成功地克隆了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和基因组 DNA片段 (Gene Bank登录号分别为 :AF4 114 5 5、AF4 475 74 ) ,其中 c DNA片段为 6 5 9bp,编码 2 2 0个氨基酸。利用 c DNA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的基因组DNA片段为 132 8bp,共有 2个内含子。Blast序列分析表明 ,PCR扩增获得的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昆虫的 para型钠通道氨基酸具有很高的同源相似性 ,与马铃薯甲虫、德国小蠊、果蝇和家蝇的同源性分别为 6 5 %、6 3%、6 3%、5 9%。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和基因组 DNA片段的克隆对于农药分子设计与害虫抗性机制 ,特别是靶标抗性分子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0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飞,韩召军
采用降落 PCR技术 ,根据昆虫 para型钠通道 区 S4至 S6及 与 连接区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 ,成功地克隆了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和基因组 DNA片段 (Gene Bank登录号分别为 :AF4 114 5 5、AF4 475 74 ) ,其中 c DNA片段为 6 5 9bp,编码 2 2 0个氨基酸。利用 c DNA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的基因组DNA片段为 132 8bp,共有 2个内含子。Blast序列分析表明 ,PCR扩增获得的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昆虫的 para型钠通道氨基酸具有很高的同源相似性 ,与马铃薯甲虫、德国小蠊、果蝇和家蝇的同源性分别为 6 5 %、6 3%、6 3%、5 9%。棉蚜 para型钠离子通道 c DNA和基因组 DNA片段的克隆对于农药分子设计与害虫抗性机制 ,特别是靶标抗性分子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0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任立云,曾玲,张茂新
本文对 2 6个科 32种植物的茎叶及果实进行抽提 ,测定其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 ,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作为评价这些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作用效果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海南红豆 Radermachera hainanensis,潺稿树 L itsea glutihhosa,芭蕉 Musa paradeseaca,大花紫薇 L agerstroemia speciosa,鸡蛋花 Passiflora edulis,大叶海金沙 L yglodium flexuosum的成虫驱避作用较好 ,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0 2 8,0 .0 76 ,0 .0 78,0 .0 78,0 .119,0 .12 0 ,0 .176 ,而鱼腥草 H outtuynia corda-ta,竹叶草 Oplismenus compositus,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红花酢酱草 Oxalis comiculata,假地豆 Desmodiumheterocarpum,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等则有引诱作用 ,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的引诱作用最为强烈
2002年00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任立云,曾玲,张茂新
本文对 2 6个科 32种植物的茎叶及果实进行抽提 ,测定其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产卵驱避作用 ,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作为评价这些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作用效果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海南红豆 Radermachera hainanensis,潺稿树 L itsea glutihhosa,芭蕉 Musa paradeseaca,大花紫薇 L agerstroemia speciosa,鸡蛋花 Passiflora edulis,大叶海金沙 L yglodium flexuosum的成虫驱避作用较好 ,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0 2 8,0 .0 76 ,0 .0 78,0 .0 78,0 .119,0 .12 0 ,0 .176 ,而鱼腥草 H outtuynia corda-ta,竹叶草 Oplismenus compositus,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红花酢酱草 Oxalis comiculata,假地豆 Desmodiumheterocarpum,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等则有引诱作用 ,倒扣草 Achyranthes aspera的引诱作用最为强烈
2002年00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钟平生,田明义,曾玲
本文调查了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分析蔬菜品种之间各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发生数量的变化 ,阐明对小菜蛾实施生态措施 ,可有效地保护菜田自然天敌 ,为小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2002年00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钟平生,田明义,曾玲
本文调查了十字花科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分析蔬菜品种之间各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发生数量的变化 ,阐明对小菜蛾实施生态措施 ,可有效地保护菜田自然天敌 ,为小菜蛾种群的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2002年00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梁剑浩,梁广文,曾玲,陆永跃,陈萍
本文研究了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天敌昆虫水葫芦象甲 N eochetina bruchi和 N .eichhorniae的取食习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水葫芦象甲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大于雄虫 ,雌虫取食量为 2 0 6 .5 - 2 0 9.2 mm2 / d,雄虫为 4 8.5 - 71.0 mm2 / d,但两种雌虫之间和两种雄虫之间的取食量无差异。N.bruchi的雌虫喜欢取食叶片的叶面和叶背 ,日取食量分别为 83.5和 71.7mm2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雄虫则在叶背取食较多。 N.eichhorniae雌虫在叶背取食多于叶面和叶柄 ,分别为 10 2 .8、4 3.2和 6 3.2 mm2 / d;雄虫在叶背和叶柄的取食量大于叶面。上述结果为利用这两种象甲控制水葫芦提供重要参考
2002年00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梁剑浩,梁广文,曾玲,陆永跃,陈萍
本文研究了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天敌昆虫水葫芦象甲 N eochetina bruchi和 N .eichhorniae的取食习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水葫芦象甲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大于雄虫 ,雌虫取食量为 2 0 6 .5 - 2 0 9.2 mm2 / d,雄虫为 4 8.5 - 71.0 mm2 / d,但两种雌虫之间和两种雄虫之间的取食量无差异。N.bruchi的雌虫喜欢取食叶片的叶面和叶背 ,日取食量分别为 83.5和 71.7mm2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雄虫则在叶背取食较多。 N.eichhorniae雌虫在叶背取食多于叶面和叶柄 ,分别为 10 2 .8、4 3.2和 6 3.2 mm2 / d;雄虫在叶背和叶柄的取食量大于叶面。上述结果为利用这两种象甲控制水葫芦提供重要参考
2002年00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陆永跃,梁广文
本文建立了香蕉弄蝶的叶苞长度、卷叶面积、取食蕉叶面积与幼虫龄期间的关系多个模型。各模型基本上符合指数方程和二次线性方程
2002年00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陆永跃,梁广文
本文建立了香蕉弄蝶的叶苞长度、卷叶面积、取食蕉叶面积与幼虫龄期间的关系多个模型。各模型基本上符合指数方程和二次线性方程
2002年00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朗,邓国荣,黄大兴
本文研究了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不同浓度对龙眼长跗萤叶甲为害梢的效能试验 ,结果表明芸苔素 0 .15× 10 -6、0 .2× 10 -6、 0 .3× 10 -6,赤霉素 2 0× 10 -6,萘乙酸 2× 10 -6、3× 10 -6,迦姆 15 0× 10 -6、2 0 0×10 -6、2 5 0× 10 -6,尿素 92 0× 10 -6对龙眼长跗萤叶甲为害梢抽发新芽梢和促进新梢的生长有较好的效果
2002年00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朗,邓国荣,黄大兴
本文研究了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不同浓度对龙眼长跗萤叶甲为害梢的效能试验 ,结果表明芸苔素 0 .15× 10 -6、0 .2× 10 -6、 0 .3× 10 -6,赤霉素 2 0× 10 -6,萘乙酸 2× 10 -6、3× 10 -6,迦姆 15 0× 10 -6、2 0 0×10 -6、2 5 0× 10 -6,尿素 92 0× 10 -6对龙眼长跗萤叶甲为害梢抽发新芽梢和促进新梢的生长有较好的效果
2002年00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寿德,方柏州,黄金水,丁王必,柳其文,吴秋城
首次报道了危害红树林主要植物白骨壤的食叶害虫螟蛾 (Acrobasis sp.) ,该虫在该保护区一年发生6代 ,以幼虫在白骨壤的顶端腋芽里越冬。本文探讨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不同生物防治技术对其进行室内侵染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室内外适宜条件下应用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复配而成的蔬丹防治效果最理想 ,室内可达 10 0 %,林间达 98.1%。采用白僵菌效果较差 ,室内外均在 70 %左右。从环境保护和海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选择苏云金杆菌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螟蛾的发生和蔓延。
2002年00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吴寿德,方柏州,黄金水,丁王必,柳其文,吴秋城
首次报道了危害红树林主要植物白骨壤的食叶害虫螟蛾 (Acrobasis sp.) ,该虫在该保护区一年发生6代 ,以幼虫在白骨壤的顶端腋芽里越冬。本文探讨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不同生物防治技术对其进行室内侵染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室内外适宜条件下应用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复配而成的蔬丹防治效果最理想 ,室内可达 10 0 %,林间达 98.1%。采用白僵菌效果较差 ,室内外均在 70 %左右。从环境保护和海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选择苏云金杆菌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螟蛾的发生和蔓延。
2002年00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莹,田明义,刘永康,梁铭生
圆斑弯叶毛瓢虫是湿地松粉蚧的本地捕食性天敌 ,本论文通过林间散放圆斑弯叶毛瓢虫评价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散放瓢虫的成虫和幼虫 ,增加林间瓢虫的数量 ,能较好地抑制湿地松粉蚧的增长。散放瓢虫 5 0多天后 ,在散放成虫区 ,湿地松粉蚧的对照存活率达 0 .2 8,即控制效果为 72 % ;在散放瓢虫幼虫区 ,粉蚧的对照存活率为 0 .10 ,即控制效果达 90 %。从持续作用和控制效果比较 ,散放幼虫较好 ,且以瓢虫幼虫与粉蚧雌成虫益害比为 2 :5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效果最好。
2002年00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莹,田明义,刘永康,梁铭生
圆斑弯叶毛瓢虫是湿地松粉蚧的本地捕食性天敌 ,本论文通过林间散放圆斑弯叶毛瓢虫评价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散放瓢虫的成虫和幼虫 ,增加林间瓢虫的数量 ,能较好地抑制湿地松粉蚧的增长。散放瓢虫 5 0多天后 ,在散放成虫区 ,湿地松粉蚧的对照存活率达 0 .2 8,即控制效果为 72 % ;在散放瓢虫幼虫区 ,粉蚧的对照存活率为 0 .10 ,即控制效果达 90 %。从持续作用和控制效果比较 ,散放幼虫较好 ,且以瓢虫幼虫与粉蚧雌成虫益害比为 2 :5时对湿地松粉蚧的控制效果最好。
2002年00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广文,冼继东,庞雄飞
通过对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观察和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荔枝蒂蛀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结果表明 ,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3.5 ,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 13.5倍
2002年00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梁广文,冼继东,庞雄飞
通过对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观察和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荔枝蒂蛀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结果表明 ,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3.5 ,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 13.5倍
2002年00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冼继东,庞雄飞,梁广文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评价了 2 4种植物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 ,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干扰作用效果较好的有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 IIPC值分别为0 .10 94、0 .112 2、0 .12 74 ,即它们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2002年00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冼继东,庞雄飞,梁广文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评价了 2 4种植物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 ,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干扰作用效果较好的有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 IIPC值分别为0 .10 94、0 .112 2、0 .12 74 ,即它们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2002年00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应霞玲,曾玲,黄寿山
金扇凤蝶 Troides H elena (Linnaeus)在广州一年发生 5至 6代 ,越冬蛹期为 12 2 - 15 6天。 1996年 6- 7月 ,平均每雌产卵量为 4 7.7粒 ,卵期为 5 .2 5± 0 .5 3天 ,幼虫期为 15 .4 5± 0 .5 1天 ,蛹期为 18.73± 1.16天 ,成虫寿命为 11- 18天。红纹凤蝶 Pachlioptera aristolochiae(Fabricius)在广州一年发生 9至 10代 ,越冬蛹期为 83- 114天 ,平均每雌产卵量为 5 0 .8粒 ,卵期为 3.6 3± 0 .78天 ,幼虫期为 12 .77± 1.0 2天 ,蛹期为11.75± 0 .5 0
2002年00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应霞玲,曾玲,黄寿山
金扇凤蝶 Troides H elena (Linnaeus)在广州一年发生 5至 6代 ,越冬蛹期为 12 2 - 15 6天。 1996年 6- 7月 ,平均每雌产卵量为 4 7.7粒 ,卵期为 5 .2 5± 0 .5 3天 ,幼虫期为 15 .4 5± 0 .5 1天 ,蛹期为 18.73± 1.16天 ,成虫寿命为 11- 18天。红纹凤蝶 Pachlioptera aristolochiae(Fabricius)在广州一年发生 9至 10代 ,越冬蛹期为 83- 114天 ,平均每雌产卵量为 5 0 .8粒 ,卵期为 3.6 3± 0 .78天 ,幼虫期为 12 .77± 1.0 2天 ,蛹期为11.75± 0 .5 0
2002年00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傅建炜,黄建,刘冰妍
小黑瓢虫是粉虱害虫的重要天敌 ,于 1996年底从英国引进。以替代猎物高氏瘤粉虱在室内进行饲养和大量繁殖 ,摸索出一套室内繁殖小黑瓢虫的技术和方法。本文还研究温度对小黑瓢虫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平均发育历期的影响 ,以及小黑瓢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历期预测模型。
2002年00期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傅建炜,黄建,刘冰妍
小黑瓢虫是粉虱害虫的重要天敌 ,于 1996年底从英国引进。以替代猎物高氏瘤粉虱在室内进行饲养和大量繁殖 ,摸索出一套室内繁殖小黑瓢虫的技术和方法。本文还研究温度对小黑瓢虫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平均发育历期的影响 ,以及小黑瓢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历期预测模型。
2002年00期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谢钦铭,梁广文,陆永跃
本文应用首次从荔枝蝽中分离得到的寄生性真菌—淡紫拟青霉来防治荔枝蝽象。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淡紫拟青霉后荔枝蝽象成虫的死亡率逐渐增加 ,11周后死亡率达 90 %以上。
2002年00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谢钦铭,梁广文,陆永跃
本文应用首次从荔枝蝽中分离得到的寄生性真菌—淡紫拟青霉来防治荔枝蝽象。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淡紫拟青霉后荔枝蝽象成虫的死亡率逐渐增加 ,11周后死亡率达 90 %以上。
2002年00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魏美玉,赵士熙
稻粉虱若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 :(1)频次分布检验结果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2 )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 ;(3) I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 =0 .76 5 5 + 1.6 778m,属于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Iwao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2002年00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美玉,赵士熙
稻粉虱若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 :(1)频次分布检验结果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2 )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 ;(3) I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 =0 .76 5 5 + 1.6 778m,属于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Iwao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2002年00期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福水
本文对邵武市主要森林病虫害马尾松毛虫、竹蝗、刚竹毒蛾等发生状况、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防治措施。
2002年00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福水
本文对邵武市主要森林病虫害马尾松毛虫、竹蝗、刚竹毒蛾等发生状况、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防治措施。
2002年00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林阿祥,孙椒德
研究白僵菌 871菌株对茶丽纹象甲的致病机理 ,幼虫是孢子萌发后直接侵染体壁、气门、节间膜等 ;成虫则是大量孢子通过吞食进入体内萌发侵染虫体 ,少量萌发孢子通过体壁、气门等侵染虫体 ,侵染发病后形成白色僵尸。它对茶丽纹象甲幼虫、成虫均有极强的致病力 ,室内试验处理罹病率达 90 %以上 ,其侵染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即温度高 ,侵染速率快。用该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幼虫、蛹、成虫 ,面积 2 0 0 0 ha,防效达 6 8.2 % -96 .3% ,平均防效 81.8%。
2002年00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林阿祥,孙椒德
研究白僵菌 871菌株对茶丽纹象甲的致病机理 ,幼虫是孢子萌发后直接侵染体壁、气门、节间膜等 ;成虫则是大量孢子通过吞食进入体内萌发侵染虫体 ,少量萌发孢子通过体壁、气门等侵染虫体 ,侵染发病后形成白色僵尸。它对茶丽纹象甲幼虫、成虫均有极强的致病力 ,室内试验处理罹病率达 90 %以上 ,其侵染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即温度高 ,侵染速率快。用该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幼虫、蛹、成虫 ,面积 2 0 0 0 ha,防效达 6 8.2 % -96 .3% ,平均防效 81.8%。
2002年00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孙俊铭,韦刚,周先文,夏骞,张向前,林善长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源杀虫剂 2 .5 %菜喜悬浮剂 5 0 ml/ 6 6 7m2 ,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且见效快 ,施药后 1d、7d防效分别达 80 .9%、96 .8% ;4 8%乐斯本乳油与 1%奥绿 1号悬浮剂或 4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复配使用 ,5 2 .2 5 %农地乐乳油与 90 %万灵可溶性粉剂复配使用 ,4 0 %锐丹乳油或 90 %万灵可溶性粉剂与 4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复配使用 ,对甜菜夜蛾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为延缓甜菜夜蛾对菜喜产生抗药性 ,建议这几种药剂复配与菜喜交替、轮换使用。甜菜夜蛾药剂防治应掌握在 1、2龄幼虫盛期施药 ,施药时间应为早晨或傍晚 ,药液要均匀喷雾在植物叶片正、反面及植株下的土表上 ,且尽量避免震动植株
2002年00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俊铭,韦刚,周先文,夏骞,张向前,林善长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源杀虫剂 2 .5 %菜喜悬浮剂 5 0 ml/ 6 6 7m2 ,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且见效快 ,施药后 1d、7d防效分别达 80 .9%、96 .8% ;4 8%乐斯本乳油与 1%奥绿 1号悬浮剂或 4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复配使用 ,5 2 .2 5 %农地乐乳油与 90 %万灵可溶性粉剂复配使用 ,4 0 %锐丹乳油或 90 %万灵可溶性粉剂与 4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复配使用 ,对甜菜夜蛾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为延缓甜菜夜蛾对菜喜产生抗药性 ,建议这几种药剂复配与菜喜交替、轮换使用。甜菜夜蛾药剂防治应掌握在 1、2龄幼虫盛期施药 ,施药时间应为早晨或傍晚 ,药液要均匀喷雾在植物叶片正、反面及植株下的土表上 ,且尽量避免震动植株
2002年00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孙魁龙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2002年00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孙魁龙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2002年00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建明,俞晓平,陈俊伟,吕仲贤,程家安,郑许松,徐红星,刘光杰
本文研究了不同抗虫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 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汕优 6 3和 N2 2品种的二磷酸核酮糖 (Ru 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均增加 ,TN1品种在为害 5天时 Ru 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而在为害 10天时反而低于健康稻株 ;感虫品种受害后叶片光合产物滞留比抗虫品种多 ,即感虫品种光合产物向叶鞘、茎、分蘖和根等部位的转移量少于抗虫品种。
2002年00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陈建明,俞晓平,陈俊伟,吕仲贤,程家安,郑许松,徐红星,刘光杰
本文研究了不同抗虫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 (TN1和汕优 6 3)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比抗虫品种 (N2 2 )明显 ;汕优 6 3和 N2 2品种的二磷酸核酮糖 (Ru 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均增加 ,TN1品种在为害 5天时 Ru BP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明显增加 ,而在为害 10天时反而低于健康稻株 ;感虫品种受害后叶片光合产物滞留比抗虫品种多 ,即感虫品种光合产物向叶鞘、茎、分蘖和根等部位的转移量少于抗虫品种。
2002年00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向阳,王顺建,刘家成,夏风,宋爱颖,黄娟
系统调查了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害虫的发生数量 ,分析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盛发期 ,对两者数量上的追随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2002年00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向阳,王顺建,刘家成,夏风,宋爱颖,黄娟
系统调查了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害虫的发生数量 ,分析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盛发期 ,对两者数量上的追随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2002年00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赵士熙,严叔平,张冬松,卓传营,廖燕俸,邓积伟
研究了再生稻生育特性及其对稻瘿蚊控制的影响。探讨了再生稻不同播种期、再生稻株形结再构、越冬后虫源量对稻瘿蚊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稻瘿蚊在再生稻上的短暂侵入期短再生稻控制稻瘿蚊的主要原因 ;再生稻株形结构限制了稻瘿蚊的侵入量 ;越冬后虫量和播种期是稻瘿蚊发生的影响因子
2002年00期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士熙,严叔平,张冬松,卓传营,廖燕俸,邓积伟
研究了再生稻生育特性及其对稻瘿蚊控制的影响。探讨了再生稻不同播种期、再生稻株形结再构、越冬后虫源量对稻瘿蚊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稻瘿蚊在再生稻上的短暂侵入期短再生稻控制稻瘿蚊的主要原因 ;再生稻株形结构限制了稻瘿蚊的侵入量 ;越冬后虫量和播种期是稻瘿蚊发生的影响因子
2002年00期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飞萍,陈清林,陈式斌,侯有明,尤民生
通过一年的林间定点抽样调查与研究 ,结果表明 :(1)南京裂爪螨 (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et Yuan)卵和活动螨 (幼、若、成螨 )群体的旬数量消长规律较为相近 ,卵的数量高峰期为 3月上、中旬和 9月上旬到 10月上旬 ;活动螨群体的数量高峰期为 3月上、中、下旬和 9月上旬到 10月下旬。 4月上旬到 7月上旬 ,卵和活动螨群体数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天敌捕食螨与南京裂爪螨卵和活动螨群体在数量上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显著 (r=0 .4 72 8)和极显著 (r=0 .5 830 )水平 ,可见 ,捕食螨对该螨种群在时间维上的控制效应强 ,且对活动螨的控制效应比卵强。 (3)南京裂爪螨卵的空间格局在年周期中均呈聚集分布 ,呈现高度聚集 -低度聚集 -中度聚集 -低度聚集的变化规律 ;活动螨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年周期中大多数时期均呈聚集分布 ,仅 6月中旬呈均匀分布 ,表现为中度聚集 -低度聚集 -均匀分布 -中度聚集 -高度聚集 -低度聚集的变化规律。这些现象与该螨不同群体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 (4)相关分析表明 :气象因子和天敌捕食螨对卵聚集程度的影响大小序列为旬平均气温 >旬降雨量 >旬平均相对湿度 >天敌捕食螨 ,对活动螨群体聚集程度的影响序列为天敌捕食螨 >旬平均相对湿度 >旬降雨量 >旬平均气温。
2002年00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飞萍,陈清林,陈式斌,侯有明,尤民生
通过一年的林间定点抽样调查与研究 ,结果表明 :(1)南京裂爪螨 (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et Yuan)卵和活动螨 (幼、若、成螨 )群体的旬数量消长规律较为相近 ,卵的数量高峰期为 3月上、中旬和 9月上旬到 10月上旬 ;活动螨群体的数量高峰期为 3月上、中、下旬和 9月上旬到 10月下旬。 4月上旬到 7月上旬 ,卵和活动螨群体数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天敌捕食螨与南京裂爪螨卵和活动螨群体在数量上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显著 (r=0 .4 72 8)和极显著 (r=0 .5 830 )水平 ,可见 ,捕食螨对该螨种群在时间维上的控制效应强 ,且对活动螨的控制效应比卵强。 (3)南京裂爪螨卵的空间格局在年周期中均呈聚集分布 ,呈现高度聚集 -低度聚集 -中度聚集 -低度聚集的变化规律 ;活动螨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年周期中大多数时期均呈聚集分布 ,仅 6月中旬呈均匀分布 ,表现为中度聚集 -低度聚集 -均匀分布 -中度聚集 -高度聚集 -低度聚集的变化规律。这些现象与该螨不同群体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 (4)相关分析表明 :气象因子和天敌捕食螨对卵聚集程度的影响大小序列为旬平均气温 >旬降雨量 >旬平均相对湿度 >天敌捕食螨 ,对活动螨群体聚集程度的影响序列为天敌捕食螨 >旬平均相对湿度 >旬降雨量 >旬平均气温。
2002年00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森,余素红
研究了植树源农药苦参素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效果。结果表明 :苦参素 5 0 0~ 10 0 0倍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效果良好 ,其速效性较强 ,但持效性稍差。并探讨了苦参素在茶园的应用技术。
2002年00期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森,余素红
研究了植树源农药苦参素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效果。结果表明 :苦参素 5 0 0~ 10 0 0倍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效果良好 ,其速效性较强 ,但持效性稍差。并探讨了苦参素在茶园的应用技术。
2002年00期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朱睦钧
本文以 Bt制剂——苏特灵为例介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特点及防治效果。
2002年00期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睦钧
本文以 Bt制剂——苏特灵为例介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特点及防治效果。
2002年00期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侯有明,李霖林,尤民生
田间应用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后可显著控制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 ,9、4 .5 L/hm2 浓度处理对成虫忌避率分别达 80 .90 %和 77.5 3%,持续为害指数分别是对照的 6 .95 %和 0 .0 9%,显著降低成虫为害量 ,保苗效果分别达 97.2 4 %和 89.2 2 %。
2002年00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侯有明,李霖林,尤民生
田间应用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后可显著控制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 ,9、4 .5 L/hm2 浓度处理对成虫忌避率分别达 80 .90 %和 77.5 3%,持续为害指数分别是对照的 6 .95 %和 0 .0 9%,显著降低成虫为害量 ,保苗效果分别达 97.2 4 %和 89.2 2 %。
2002年00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侯有明,尤民生,魏辉,蔡鸿娇
本文系统报道了非嗜食植物次生物在叶菜类害虫控制中的应用和研究概况 ,尤其是应用忌避作用、拒食作用和生命表技术综合评价控制效果 ,筛选出效果显著的非嗜食植物种类 ,在田间应用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2002年00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侯有明,尤民生,魏辉,蔡鸿娇
本文系统报道了非嗜食植物次生物在叶菜类害虫控制中的应用和研究概况 ,尤其是应用忌避作用、拒食作用和生命表技术综合评价控制效果 ,筛选出效果显著的非嗜食植物种类 ,在田间应用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2002年00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岑伊静,庞雄飞,邓桥胜,陈桂英,杜育映
本文研究 4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在田间对柑桔潜叶蛾 Phyllocnistis citrella的产卵驱避效果 ,并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对这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处理后 2 4小时 ,0 .2 5 %机油乳剂和鸡矢藤、五爪金龙、樟树叶的提取物都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其中机油乳剂的驱避效果最好 ,IIPC为 0 .0 6 7,即产卵驱避效果为 93.3%,鸡矢藤、五爪金龙、樟树叶提取物也有较好的驱避效果 ,IIPC分别为 0 .0 96、0 .117、0 .15 6 ,即产卵驱避效果分别为 90 .4 %、88.3%、84 .4 %。只有番茄提取物没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2002年00期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岑伊静,庞雄飞,邓桥胜,陈桂英,杜育映
本文研究 4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在田间对柑桔潜叶蛾 Phyllocnistis citrella的产卵驱避效果 ,并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对这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处理后 2 4小时 ,0 .2 5 %机油乳剂和鸡矢藤、五爪金龙、樟树叶的提取物都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其中机油乳剂的驱避效果最好 ,IIPC为 0 .0 6 7,即产卵驱避效果为 93.3%,鸡矢藤、五爪金龙、樟树叶提取物也有较好的驱避效果 ,IIPC分别为 0 .0 96、0 .117、0 .15 6 ,即产卵驱避效果分别为 90 .4 %、88.3%、84 .4 %。只有番茄提取物没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2002年00期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燕,任顺祥,彭雏燕,许再福
本研究用粉虱座壳孢 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孢子悬浮液 1× 10 5、5× 10 5、1× 10 6、5× 10 6和 1×10 7孢子 /ml,对烟粉虱 Bemisia tabaci(Gennadius) 2龄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 ,并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拟合良好。结果表明 ,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致病力较强 ,接种后第 9d,5× 10 6和 1× 10 7孢子 /ml两个浓度处理累计死亡率达 90 %以上 ;第 10 d的 LC50 和 LC90 分别为 2 .5 8× 10 5和 4 .6 7× 10 6孢子 /ml;在 5× 10 5- 1× 10 7孢子 /ml的浓度范围内 ,L T50 为 2 .6 1- 4.82 d
2002年00期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肖燕,任顺祥,彭雏燕,许再福
本研究用粉虱座壳孢 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孢子悬浮液 1× 10 5、5× 10 5、1× 10 6、5× 10 6和 1×10 7孢子 /ml,对烟粉虱 Bemisia tabaci(Gennadius) 2龄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 ,并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拟合良好。结果表明 ,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致病力较强 ,接种后第 9d,5× 10 6和 1× 10 7孢子 /ml两个浓度处理累计死亡率达 90 %以上 ;第 10 d的 LC50 和 LC90 分别为 2 .5 8× 10 5和 4 .6 7× 10 6孢子 /ml;在 5× 10 5- 1× 10 7孢子 /ml的浓度范围内 ,L T50 为 2 .6 1- 4.82 d
2002年00期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荆英,黄建
本文从七星瓢虫的迁飞行为、觅食行为、捕食作用、人工饲料、天敌及抗药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旨在使人们对七星瓢虫这一蚜虫的优势种天敌的重要习性 ,生防作用等方面有所了解 ,从而加强自然天敌的物种保护意识
2002年00期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荆英,黄建
本文从七星瓢虫的迁飞行为、觅食行为、捕食作用、人工饲料、天敌及抗药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旨在使人们对七星瓢虫这一蚜虫的优势种天敌的重要习性 ,生防作用等方面有所了解 ,从而加强自然天敌的物种保护意识
2002年00期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洲
本文综述了改变害虫生境的不同措施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2002年00期 22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国洲
本文综述了改变害虫生境的不同措施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2002年00期 22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登良,杨登福,杨登松,杨黎武,李妙玲
环保工作的整治目的是“逐步为人民创造安全、清洁、安静、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而白蚁繁殖、危害却恰恰与环境保护工作产生紧密联系。为此 ,本文例举白蚁危害对环保工作所造成影响的部分事实加以阐述。
2002年00期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登良,杨登福,杨登松,杨黎武,李妙玲
环保工作的整治目的是“逐步为人民创造安全、清洁、安静、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而白蚁繁殖、危害却恰恰与环境保护工作产生紧密联系。为此 ,本文例举白蚁危害对环保工作所造成影响的部分事实加以阐述。
2002年00期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也是生物有机体及其与环境之间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和各种有关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的幅员辽阔 ,生境复杂 ,气候多变 ,历史悠久 ,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及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多年来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国家经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002年00期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也是生物有机体及其与环境之间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和各种有关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的幅员辽阔 ,生境复杂 ,气候多变 ,历史悠久 ,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及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多年来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国家经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002年00期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华国,孙丽娟
本文综述了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影响的理论依据、生化基础和作用范围
2002年00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戴华国,孙丽娟
本文综述了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影响的理论依据、生化基础和作用范围
2002年00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陆自强,陈丽芳,祝树德,杜予州
由于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增、种植制度的改革 ,设施栽培蔬菜害虫剧增 ,入侵害虫增多 ,迁飞性害虫发生频率提高、粮棉害虫向蔬菜害虫转化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严重影响蔬菜生产。作者在江苏地区多年来无公害蔬菜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组建了以生态控制为基础 ,融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一体 ,生物防治为重要措施的三维立体无公害治理模式 ,确保蔬菜生产无公害化 ,另外对入侵害虫及新发生害虫的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估、风险管理及农药残留速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2年00期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陆自强,陈丽芳,祝树德,杜予州
由于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增、种植制度的改革 ,设施栽培蔬菜害虫剧增 ,入侵害虫增多 ,迁飞性害虫发生频率提高、粮棉害虫向蔬菜害虫转化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严重影响蔬菜生产。作者在江苏地区多年来无公害蔬菜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组建了以生态控制为基础 ,融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一体 ,生物防治为重要措施的三维立体无公害治理模式 ,确保蔬菜生产无公害化 ,另外对入侵害虫及新发生害虫的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估、风险管理及农药残留速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2年00期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鞠瑞亭,杜予州
本文综述了昆虫过冷却点测定方法和抗寒机制的研究进展 ,并就利用冰核微生物开展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2年00期 25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鞠瑞亭,杜予州
本文综述了昆虫过冷却点测定方法和抗寒机制的研究进展 ,并就利用冰核微生物开展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2年00期 25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蔡鸿娇,侯有明,尤民生
本文主要针对苏云金杆菌对鞘翅目害虫的研究历史过程和应用方面进展进行阐述 ,提出其增效途径和抗性对策。
2002年00期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蔡鸿娇,侯有明,尤民生
本文主要针对苏云金杆菌对鞘翅目害虫的研究历史过程和应用方面进展进行阐述 ,提出其增效途径和抗性对策。
2002年00期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春良,廖燕俸,严叔平
控制高抗药性害虫暴发危害 ,不但难以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而且因加大用药次数、用药量 ,直接增加农本 ,加大对环境的污染 ,抗药性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 ,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 ,通过应用非化防措施、合理使用农药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上升
2002年00期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春良,廖燕俸,严叔平
控制高抗药性害虫暴发危害 ,不但难以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而且因加大用药次数、用药量 ,直接增加农本 ,加大对环境的污染 ,抗药性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 ,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 ,通过应用非化防措施、合理使用农药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上升
2002年00期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寿山,田明义,王敏,陈景烈,毕肖峰,蔡玉生,游章平
综述了国内外对金斑喙凤蝶物种的研究现状 ,报导了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珍稀物种种群研究的方法与农业害虫研究方法中生命表技术的一致性 ,提出了用生命表技术及现代信息化手段研究珍稀昆虫的建议
2002年00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黄寿山,田明义,王敏,陈景烈,毕肖峰,蔡玉生,游章平
综述了国内外对金斑喙凤蝶物种的研究现状 ,报导了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珍稀物种种群研究的方法与农业害虫研究方法中生命表技术的一致性 ,提出了用生命表技术及现代信息化手段研究珍稀昆虫的建议
2002年00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余金咏,吴伟坚,梁广文
本文总结了中华微刺盲蝽 Campylomma chinensis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偏高的实际情况 ,说明生物防治的重大意义及该虫在生防方面具有的潜力 ,提出今后应对中华微刺盲蝽大规模饲养和在田间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同时 ,在应用时必须进行风险分析。
2002年00期 27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余金咏,吴伟坚,梁广文
本文总结了中华微刺盲蝽 Campylomma chinensis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偏高的实际情况 ,说明生物防治的重大意义及该虫在生防方面具有的潜力 ,提出今后应对中华微刺盲蝽大规模饲养和在田间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同时 ,在应用时必须进行风险分析。
2002年00期 27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陆永跃,曾玲,梁广文
目前香蕉主要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生物防治有所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开展香蕉园生物控害基础功能、无公害的控制技术、合理科学的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终达到持续控制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2002年00期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陆永跃,曾玲,梁广文
目前香蕉主要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生物防治有所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开展香蕉园生物控害基础功能、无公害的控制技术、合理科学的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终达到持续控制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2002年00期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冯维卓
阿维菌素防治水稻三化螟 ,亩用 0 .7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1.5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 4克。多杀霉素防三化螟 ,亩用 1.6 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2 .5克 ,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1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克。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5 0 PPm。藜芦碱醇防治纵卷叶螟亩用 0 .5— 0 .6 2 5克。 Bt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效低。
2002年00期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维卓
阿维菌素防治水稻三化螟 ,亩用 0 .7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1.5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 4克。多杀霉素防三化螟 ,亩用 1.6 5克 ,防治二化螟亩用 2 .5克 ,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1克 ,防治稻飞虱亩用 0 .5克。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 5 0 PPm。藜芦碱醇防治纵卷叶螟亩用 0 .5— 0 .6 2 5克。 Bt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效低。
2002年00期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景辉,林文才2002年00期 284-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景辉,林文才2002年00期 284-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景辉,方份,林文才
1998年至 2 0 0 0年对福建漳州地区实蝇类害虫进行疫情监测。在漳州地区各县 (市、区 )设置近 4 0个监测点 ,应用性引诱剂和气味引诱剂诱集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 ,初步查明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分布、寄主和为害情况。
2002年00期 28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景辉,方份,林文才
1998年至 2 0 0 0年对福建漳州地区实蝇类害虫进行疫情监测。在漳州地区各县 (市、区 )设置近 4 0个监测点 ,应用性引诱剂和气味引诱剂诱集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 ,初步查明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分布、寄主和为害情况。
2002年00期 28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欧阳建家,邓志坚,蔡雄鹏2002年00期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欧阳建家,邓志坚,蔡雄鹏2002年00期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叔平,黄寿山,余明恩,吴志敏,陈海潮
深圳特区经济的崛起 ,引发了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中生态消费的热潮。都市农业作为 2 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形态 ,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深圳市龙岗区农业局和香港生态视野组织合作筹建了深圳市龙岗区示范生态农场。生态农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的机巧原则 ,规划了农场内的六大功能分区 :一、华南山地农田水利的生态化改造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培植、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自然富余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示范 ;四、生态农业示范与生态化生物产业开发 ;五、环境监测与农业污染防治 ;六、生态示范教育与生态旅游开发。六大功能区块互为依托 ,相互补充 ,共同构建了农场的生态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潜能。
2002年00期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叔平,黄寿山,余明恩,吴志敏,陈海潮
深圳特区经济的崛起 ,引发了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中生态消费的热潮。都市农业作为 2 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形态 ,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深圳市龙岗区农业局和香港生态视野组织合作筹建了深圳市龙岗区示范生态农场。生态农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的机巧原则 ,规划了农场内的六大功能分区 :一、华南山地农田水利的生态化改造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培植、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自然富余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示范 ;四、生态农业示范与生态化生物产业开发 ;五、环境监测与农业污染防治 ;六、生态示范教育与生态旅游开发。六大功能区块互为依托 ,相互补充 ,共同构建了农场的生态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潜能。
2002年00期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武
本文从昆虫科技文献检索的角度 ,通过对 internet网上富含昆虫文献信息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和网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 ,为国内从事昆虫科技工作的各类人员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 ,信息的检索方法和简捷的利用途径 ,为减少昆虫科技工作者的网上盲目搜索提供参考。其主要内容包括 :几种搜索引擎和一些昆虫信息网站的简介、相关数据库介绍
2002年00期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邹武
本文从昆虫科技文献检索的角度 ,通过对 internet网上富含昆虫文献信息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和网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 ,为国内从事昆虫科技工作的各类人员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 ,信息的检索方法和简捷的利用途径 ,为减少昆虫科技工作者的网上盲目搜索提供参考。其主要内容包括 :几种搜索引擎和一些昆虫信息网站的简介、相关数据库介绍
2002年00期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学茂
本文根据作者在茶叶生产实践和参加省科委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从营造良性茶园生态环境、准确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讨论了我省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中 ,有关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问题。
2002年00期 298-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学茂
本文根据作者在茶叶生产实践和参加省科委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从营造良性茶园生态环境、准确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讨论了我省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中 ,有关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问题。
2002年00期 298-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旭健,方勇军,夏万青
本文研究了稻水象甲的分布特点、年发生规律 ,生活史、发生时间、各世代增殖倍数、各代虫源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稻水象甲危害与损失关系、农业防治防治策略与药剂防治技术。
2002年00期 302-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旭健,方勇军,夏万青
本文研究了稻水象甲的分布特点、年发生规律 ,生活史、发生时间、各世代增殖倍数、各代虫源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稻水象甲危害与损失关系、农业防治防治策略与药剂防治技术。
2002年00期 302-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旭健,方勇军,夏万青
研究表明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山上主要分布在表层上 3厘米以内。在稻周围中的水平分布 ,幼虫近稻根处多 ,远离稻根少 ;土茧分布在 12厘米范围内差异比明显。其垂直分布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土表 6厘米内 ,土茧 95 %以上分布在离土表 3厘米内 ,幼虫结茧有向上爬习性。用 Iwao的平均密度的平均拥挤度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世代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型 ,其结果表明成虫是具密度依赖的聚集分布。通过 Taylor的指数回归式参数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2002年00期 306-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旭健,方勇军,夏万青
研究表明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山上主要分布在表层上 3厘米以内。在稻周围中的水平分布 ,幼虫近稻根处多 ,远离稻根少 ;土茧分布在 12厘米范围内差异比明显。其垂直分布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土表 6厘米内 ,土茧 95 %以上分布在离土表 3厘米内 ,幼虫结茧有向上爬习性。用 Iwao的平均密度的平均拥挤度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世代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型 ,其结果表明成虫是具密度依赖的聚集分布。通过 Taylor的指数回归式参数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2002年00期 306-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克昌,李云平
1998 - 2 0 0 0年笔者在稻瘿蚊综合治理的连片改制技术推广示范区调查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主要受第 4、5代稻瘿蚊为害 ,标葱率明显比双晚、烟后稻轻 ,第 4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6 .7- 98.6 %,比烟后稻减轻 97.6 - 99.0 %;第 5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4 .6 - 96 .7%,比烟后稻减轻 91.7- 97.0 %。再生稻被害 ,87- 94 %的标葱发生在再生穗的分蘖上 (以下简称再生分蘖 ) ,而且 4 0 - 6 6 .7%是母茎倒 4节上的再生分蘖 ,而双晚第 1次分蘖被害率 (标葱率 )为 2 0 .5 - 38.5 %,因此稻瘿蚊对双晚产量威胁大。稻瘿蚊幼虫取食再生稻的个体发育远不如取食双晚好 ,百蛹重只有 1170 - 12 5 0 mg,比双晚稻株上发育的减轻 32 .4 - 34.3%,雄性个体数明显比双晚高。再生稻受稻瘿蚊为害后 ,穗粒数比健株减少 6 .8- 17.9%,千粒重减轻 0 .81- 0 .84 %,结实率介于穗粒与千粒重之间为 1.4 - 3.6 %,在不考虑单位面积总穗数条件下被害株产量比健株产量减 8.9- 11.9%。
2002年00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克昌,李云平
1998 - 2 0 0 0年笔者在稻瘿蚊综合治理的连片改制技术推广示范区调查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主要受第 4、5代稻瘿蚊为害 ,标葱率明显比双晚、烟后稻轻 ,第 4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6 .7- 98.6 %,比烟后稻减轻 97.6 - 99.0 %;第 5代标葱率比双晚减轻 94 .6 - 96 .7%,比烟后稻减轻 91.7- 97.0 %。再生稻被害 ,87- 94 %的标葱发生在再生穗的分蘖上 (以下简称再生分蘖 ) ,而且 4 0 - 6 6 .7%是母茎倒 4节上的再生分蘖 ,而双晚第 1次分蘖被害率 (标葱率 )为 2 0 .5 - 38.5 %,因此稻瘿蚊对双晚产量威胁大。稻瘿蚊幼虫取食再生稻的个体发育远不如取食双晚好 ,百蛹重只有 1170 - 12 5 0 mg,比双晚稻株上发育的减轻 32 .4 - 34.3%,雄性个体数明显比双晚高。再生稻受稻瘿蚊为害后 ,穗粒数比健株减少 6 .8- 17.9%,千粒重减轻 0 .81- 0 .84 %,结实率介于穗粒与千粒重之间为 1.4 - 3.6 %,在不考虑单位面积总穗数条件下被害株产量比健株产量减 8.9- 11.9%。
2002年00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丁鲁民,徐友祥
吸虱类的分类在国内开展较少 ,上海的吸虱一直为空白。我们在进行鼠类和小型动物调查时检获出大量的吸虱 ,主要于上海郊区 (县 )的鼠类体外 (黑线姬鼠居多 )采集得到。先后在 7种动物体外检获了大量的吸虱 ,经分类鉴定出 1科 1属 3种 ,报告如下 :多板虱科 Polyplacidae多板虱属 Polyplax Enderlein,190 41.纤雅多板虱 P.gracilis Fahrenholz,1910浦东2 .弯多板虱 P.reclinata (Nitzsch,186 4)嘉定3.锯多板虱 P.serrata (Burmeister,1839)浦东4 .上海的弯多板虱、锯多板虱的侧背片长毛均呈波状弯曲 ,与云南、贵州两省的标本不尽相同 ,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2年00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鲁民,徐友祥
吸虱类的分类在国内开展较少 ,上海的吸虱一直为空白。我们在进行鼠类和小型动物调查时检获出大量的吸虱 ,主要于上海郊区 (县 )的鼠类体外 (黑线姬鼠居多 )采集得到。先后在 7种动物体外检获了大量的吸虱 ,经分类鉴定出 1科 1属 3种 ,报告如下 :多板虱科 Polyplacidae多板虱属 Polyplax Enderlein,190 41.纤雅多板虱 P.gracilis Fahrenholz,1910浦东2 .弯多板虱 P.reclinata (Nitzsch,186 4)嘉定3.锯多板虱 P.serrata (Burmeister,1839)浦东4 .上海的弯多板虱、锯多板虱的侧背片长毛均呈波状弯曲 ,与云南、贵州两省的标本不尽相同 ,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2年00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乾锦,张建忠,黄景春,官宝斌,张玉珍,陈家骅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隶属鳞翅目 Lepidoptera夜蛾科 Noctuidae,一种杂食性、暴食性害虫 ,是烟草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斜纹夜蛾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prodeniae (Viereck)隶属膜翅目 Hy-menoptera茧蜂科 Braconidae,为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内寄生蜂。对该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 :该蜂田间种群消长 1年有 2个高峰期 ,第 1个高峰期发生在 7月下旬 ,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为 4 9.5 % ;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 8月下旬 ,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为 5 4.8%。烟田雌蜂的数量明显多于雄蜂 ,其性比雌 :雄平均为 1.2 1- 3.4 4:1,7月份的性比最低 ,8月份的性比最高。补充营养能够明显延长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寿命。在相同的浓度下 ,不同补充营养对其寿命延长有不同效果 ,以 2 5 %蔗糖液效果最好 ,雌蜂寿命明显长于雄蜂 ,雌蜂寿命为雄蜂的 1.0 5 - 1.38倍。不同补充营养液与清水对照相比 ,2 5 %蔗糖液、2 5 %葡萄糖液和 2 5 %蜜糖喂饲的成蜂寿命分别比对照延长 2 0 .7d、18.6 d和 7.1d,分别为对照的 5 .7倍、5 .2倍和 6 .2倍。从接蜂至成茧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5 2 34℃ ,有效积温为 134.0 4 2 6日·度 ;从茧至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1.5 96 5℃ ,有效积温为 84 .95 5 8日·度 ,该蜂完成 1个世代所?
2002年00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乾锦,张建忠,黄景春,官宝斌,张玉珍,陈家骅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隶属鳞翅目 Lepidoptera夜蛾科 Noctuidae,一种杂食性、暴食性害虫 ,是烟草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斜纹夜蛾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prodeniae (Viereck)隶属膜翅目 Hy-menoptera茧蜂科 Braconidae,为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内寄生蜂。对该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 :该蜂田间种群消长 1年有 2个高峰期 ,第 1个高峰期发生在 7月下旬 ,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为 4 9.5 % ;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 8月下旬 ,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为 5 4.8%。烟田雌蜂的数量明显多于雄蜂 ,其性比雌 :雄平均为 1.2 1- 3.4 4:1,7月份的性比最低 ,8月份的性比最高。补充营养能够明显延长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寿命。在相同的浓度下 ,不同补充营养对其寿命延长有不同效果 ,以 2 5 %蔗糖液效果最好 ,雌蜂寿命明显长于雄蜂 ,雌蜂寿命为雄蜂的 1.0 5 - 1.38倍。不同补充营养液与清水对照相比 ,2 5 %蔗糖液、2 5 %葡萄糖液和 2 5 %蜜糖喂饲的成蜂寿命分别比对照延长 2 0 .7d、18.6 d和 7.1d,分别为对照的 5 .7倍、5 .2倍和 6 .2倍。从接蜂至成茧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5 2 34℃ ,有效积温为 134.0 4 2 6日·度 ;从茧至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1.5 96 5℃ ,有效积温为 84 .95 5 8日·度 ,该蜂完成 1个世代所?
2002年00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连生,童雪松
浙西南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种类与翻耕移栽早稻相同 ,但某些病虫发生轻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苗期稻象甲、稻蓟马 ,蚜虫等发生比移栽稻早 ,为害重 ;水稻分蘖期一代二化螟为害明显重于移栽早稻 ,灌浆乳熟期二代二化螟为害与移栽稻差异不大 ;水稻孕穗期初飞虱发生数量比移栽稻减少 10 .6 %,而蜘蛛数量比移栽稻增加 12 .2 %。第二代纵卷叶虫发生两者无明显差异。在丽水山区由于大面积推广抗稻瘟病的早稻品种 ,稻瘟病发病很轻。纹枯病是主要病害 ,垄畦免耕直播早稻株病率比翻耕稻减轻 5 9.8%。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穗期病虫简化防治试验 ,示范结果表明 ,在病虫害发生一般年份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 ,使用 4 0 %虱病净 5 0 ml/ 6 6 7.7m2 ,对纹枯病、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 ,且有利于稻株青杆黄熟。一药兼治 ,既可达到省工、高效简化防治的目的 ,又可取得明显经济 ,生态效益。根据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采取针对性综防措施。种子处理用 4 0 2浸种 ,播种时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4 g拌 1kg谷种可有效防治蚜虫和稻蓟马 ;苗期及时防治稻象甲、一代二化螟 ;中、后期抓好水浆管理以浸润灌溉为主 ,要适时搁田。有利促根壮蘖 ,增强抗?
2002年00期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连生,童雪松
浙西南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种类与翻耕移栽早稻相同 ,但某些病虫发生轻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苗期稻象甲、稻蓟马 ,蚜虫等发生比移栽稻早 ,为害重 ;水稻分蘖期一代二化螟为害明显重于移栽早稻 ,灌浆乳熟期二代二化螟为害与移栽稻差异不大 ;水稻孕穗期初飞虱发生数量比移栽稻减少 10 .6 %,而蜘蛛数量比移栽稻增加 12 .2 %。第二代纵卷叶虫发生两者无明显差异。在丽水山区由于大面积推广抗稻瘟病的早稻品种 ,稻瘟病发病很轻。纹枯病是主要病害 ,垄畦免耕直播早稻株病率比翻耕稻减轻 5 9.8%。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穗期病虫简化防治试验 ,示范结果表明 ,在病虫害发生一般年份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 ,使用 4 0 %虱病净 5 0 ml/ 6 6 7.7m2 ,对纹枯病、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 ,且有利于稻株青杆黄熟。一药兼治 ,既可达到省工、高效简化防治的目的 ,又可取得明显经济 ,生态效益。根据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采取针对性综防措施。种子处理用 4 0 2浸种 ,播种时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4 g拌 1kg谷种可有效防治蚜虫和稻蓟马 ;苗期及时防治稻象甲、一代二化螟 ;中、后期抓好水浆管理以浸润灌溉为主 ,要适时搁田。有利促根壮蘖 ,增强抗?
2002年00期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邦侃,许伟东
枇杷隶蔷薇科、李亚科、分布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是福建名优水果之一 ,云霄以北、莆田、福清至福州以南为主产区 ,南平、沙县、永安少有栽培。枇杷除之花果以外 ,新梢、叶片、树干和根部 ,也有许多害虫 ,见黄等 1996《果树病虫害防治图册》第二版。本文只记述花果害虫。刘友樵 2 0 0 1于《福建昆虫志》 “鳞翅目 :蛾类”卷蛾科记有柑桔长卷蛾 H omona coffearia(Nietner)、桑花翅小卷蛾 Lobesia ambigua Diakonoff 分布莆田 ,寄主枇杷。黄邦侃等 1996于《果树病虫害防治图册》第二版记载福建枇杷花果害虫有 :枇杷瘤蛾 (枇杷黄毛虫 )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 ampson、燕灰蝶 (枇杷灰蝶 ) Rapala varuna(Horsfield)另见《福建昆虫志》 “蝶类”、梨小食心虫 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果 )、桃柱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果 )、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Walker)、柑桔小实蝇 Strumeta dorsalis Hend. (果 )、吸果夜蛾类 (嘴壶夜蛾 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等 ) (果 )、咖啡木蠹蛾 (咖啡豹蠹蛾 )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枝、果 ) (见陈元洪等 )、褐带长卷蛾 (柑桔长卷蛾 ) H omona coffearia。 (共 9种 )陈元洪等于《福建农业科技》2 0 0 1(4)“枇杷 6种蛀果害虫生?
2002年00期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邦侃,许伟东
枇杷隶蔷薇科、李亚科、分布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是福建名优水果之一 ,云霄以北、莆田、福清至福州以南为主产区 ,南平、沙县、永安少有栽培。枇杷除之花果以外 ,新梢、叶片、树干和根部 ,也有许多害虫 ,见黄等 1996《果树病虫害防治图册》第二版。本文只记述花果害虫。刘友樵 2 0 0 1于《福建昆虫志》 “鳞翅目 :蛾类”卷蛾科记有柑桔长卷蛾 H omona coffearia(Nietner)、桑花翅小卷蛾 Lobesia ambigua Diakonoff 分布莆田 ,寄主枇杷。黄邦侃等 1996于《果树病虫害防治图册》第二版记载福建枇杷花果害虫有 :枇杷瘤蛾 (枇杷黄毛虫 )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 ampson、燕灰蝶 (枇杷灰蝶 ) Rapala varuna(Horsfield)另见《福建昆虫志》 “蝶类”、梨小食心虫 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果 )、桃柱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果 )、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Walker)、柑桔小实蝇 Strumeta dorsalis Hend. (果 )、吸果夜蛾类 (嘴壶夜蛾 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等 ) (果 )、咖啡木蠹蛾 (咖啡豹蠹蛾 )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枝、果 ) (见陈元洪等 )、褐带长卷蛾 (柑桔长卷蛾 ) H omona coffearia。 (共 9种 )陈元洪等于《福建农业科技》2 0 0 1(4)“枇杷 6种蛀果害虫生?
2002年00期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政行
台湾有瓜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蜂窝马兜铃 (A. foveolata)、异叶马兜铃 (A. hetero-phylla)、大叶马兜铃 (A. kaempferi)、及港口马兜铃 (A. zollingeriana)等五种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的花具有壶状陷阱式之构造 ,花瓣暗红色 ,能发出类似腐肉之气味诱引昆虫。新鲜之花朵在壶口处有倒生刺毛 ,使掉落入之昆虫能进不能出。昆虫在其中活动 ,将身上的花粉碰触在成熟之此雌蕊 ,完成授粉 ,昆虫在壶内依靠花心底部分泌之蜜源存活 ,待雌蕊无受粉能力时 ,花药成熟 ,壶口处倒生刺毛变软萎缩 ,沾染花粉之昆虫重见光明 ,逃出陷阱。但不久又难敌诱惑 ,再度入陷阱担任授粉之媒介。台湾马兜铃属植物授粉昆虫主要属毛蠓(Dasyhelea sp.)及少数的蛾蚋 (Psychoda sp.)及其它小蝇类。授粉昆虫对五种马兜铃属植物有明显之寄主植物专一性 (host specificity)。
2002年00期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政行
台湾有瓜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蜂窝马兜铃 (A. foveolata)、异叶马兜铃 (A. hetero-phylla)、大叶马兜铃 (A. kaempferi)、及港口马兜铃 (A. zollingeriana)等五种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的花具有壶状陷阱式之构造 ,花瓣暗红色 ,能发出类似腐肉之气味诱引昆虫。新鲜之花朵在壶口处有倒生刺毛 ,使掉落入之昆虫能进不能出。昆虫在其中活动 ,将身上的花粉碰触在成熟之此雌蕊 ,完成授粉 ,昆虫在壶内依靠花心底部分泌之蜜源存活 ,待雌蕊无受粉能力时 ,花药成熟 ,壶口处倒生刺毛变软萎缩 ,沾染花粉之昆虫重见光明 ,逃出陷阱。但不久又难敌诱惑 ,再度入陷阱担任授粉之媒介。台湾马兜铃属植物授粉昆虫主要属毛蠓(Dasyhelea sp.)及少数的蛾蚋 (Psychoda sp.)及其它小蝇类。授粉昆虫对五种马兜铃属植物有明显之寄主植物专一性 (host specificity)。
2002年00期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双林,杜家纬
同大多夜蛾科昆虫一样 ,甜菜夜蛾雄蛾腹部第 8节的末端具有味刷构造 ,当雄蛾被引诱到雌蛾或雌性诱芯附近时 ,呈现典型的振翅、打开味刷、腹末端上弯、追逐雌蛾等预交尾序列行为。为弄清甜菜夜蛾雄蛾打开味刷的生理功能 ,探讨利用雄蛾性信息素防治害虫的新途径 ,我们利用电生理及风洞等行为生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如下。(1) GC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的正已烷浸提液中含有 3种组分 (I:II:III) ,3者间的比例为 18:2 5 :5 2 %。(2 )求偶观察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使雌蛾求偶的百分率降低。在整个暗期的雌蛾求偶阶段 ,处理组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均小于对照组 ,在暗期后期的差异更大。求偶率下降使平均求偶时间随之明显缩短 ,对照组雌蛾的平均求偶时间为 4 .5 8h,处理组为 3.4 9h,缩短 2 3.80 %。 (3)风洞测定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对同种雄蛾向雌性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雌蛾性信息素中加入 2 0个味刷当量的浸提液 ,对雄蛾向性信息素诱芯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及在诱芯上的降落率等指标 ,均无明显影响。 (4)雄蛾味刷浸提液不能引起雄蛾触角明显的 EAG反应 ,表明甜菜夜蛾雄蛾触角上不存在味刷化合物的感受器 ,这与结果(3)也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提示 ,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一只
2002年00期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双林,杜家纬
同大多夜蛾科昆虫一样 ,甜菜夜蛾雄蛾腹部第 8节的末端具有味刷构造 ,当雄蛾被引诱到雌蛾或雌性诱芯附近时 ,呈现典型的振翅、打开味刷、腹末端上弯、追逐雌蛾等预交尾序列行为。为弄清甜菜夜蛾雄蛾打开味刷的生理功能 ,探讨利用雄蛾性信息素防治害虫的新途径 ,我们利用电生理及风洞等行为生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如下。(1) GC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的正已烷浸提液中含有 3种组分 (I:II:III) ,3者间的比例为 18:2 5 :5 2 %。(2 )求偶观察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使雌蛾求偶的百分率降低。在整个暗期的雌蛾求偶阶段 ,处理组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均小于对照组 ,在暗期后期的差异更大。求偶率下降使平均求偶时间随之明显缩短 ,对照组雌蛾的平均求偶时间为 4 .5 8h,处理组为 3.4 9h,缩短 2 3.80 %。 (3)风洞测定表明 ,雄蛾味刷浸提液对同种雄蛾向雌性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雌蛾性信息素中加入 2 0个味刷当量的浸提液 ,对雄蛾向性信息素诱芯的定向飞行、飞行半程以上、接近诱芯及在诱芯上的降落率等指标 ,均无明显影响。 (4)雄蛾味刷浸提液不能引起雄蛾触角明显的 EAG反应 ,表明甜菜夜蛾雄蛾触角上不存在味刷化合物的感受器 ,这与结果(3)也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提示 ,在甜菜夜蛾雄蛾接近一只
2002年00期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保平,刘小宁
赤眼蜂是棉铃虫卵的主要天敌 ,但自然种群数量很低 ,需人工繁蜂释放到田间 ,方可达到助益控害的目的。由于新疆地处内陆 ,干旱少雨 ,加上实行高密度矮化的独特栽培模式 ,使田间小气候以高温低湿为特点。所以 ,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赤眼蜂种 (品系 )就成为工厂化繁蜂的首要任务。对此 ,我们对新疆棉铃虫赤眼蜂进行了种系筛选和赤眼蜂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对寄生新疆棉铃虫的暗黑赤眼蜂 (Trichogramma pintoi)和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2个蜂种的 6个地理品系 (4个采自新疆棉铃虫 ,2个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 )进行了寄主选择性测定。当同时面临棉铃虫卵和米蛾卵时 ,根据接触卵次数和寄生量等特性 ,暗黑赤眼蜂乌兹别克 II品系对棉铃虫卵表现很强的选择性 ,其次是暗黑赤眼蜂库尔勒品系 ,其余品系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不明显或对米蛾卵表现强选择性。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和 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 (系 )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 ,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 ,达到更高的寄生率 ,但性比 (雄 /雌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 (35℃ )低湿 (45 % )条件下 ,暗黑赤?
2002年00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保平,刘小宁
赤眼蜂是棉铃虫卵的主要天敌 ,但自然种群数量很低 ,需人工繁蜂释放到田间 ,方可达到助益控害的目的。由于新疆地处内陆 ,干旱少雨 ,加上实行高密度矮化的独特栽培模式 ,使田间小气候以高温低湿为特点。所以 ,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赤眼蜂种 (品系 )就成为工厂化繁蜂的首要任务。对此 ,我们对新疆棉铃虫赤眼蜂进行了种系筛选和赤眼蜂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对寄生新疆棉铃虫的暗黑赤眼蜂 (Trichogramma pintoi)和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2个蜂种的 6个地理品系 (4个采自新疆棉铃虫 ,2个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 )进行了寄主选择性测定。当同时面临棉铃虫卵和米蛾卵时 ,根据接触卵次数和寄生量等特性 ,暗黑赤眼蜂乌兹别克 II品系对棉铃虫卵表现很强的选择性 ,其次是暗黑赤眼蜂库尔勒品系 ,其余品系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不明显或对米蛾卵表现强选择性。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和 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 (系 )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 ,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 ,达到更高的寄生率 ,但性比 (雄 /雌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 (35℃ )低湿 (45 % )条件下 ,暗黑赤?
2002年00期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兆芬
用环己烷浸提黄粉虫幼虫干粉得 2 8.0 %含量的脂肪、脂肪提取率占虫体中脂肪含量的 94 .0 % ;提取出的脂肪碘值为 96 .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 76 .4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为 1.5 0。环己烷的回收率为 4 5 .3%。用碱法和酶法分别从抽去脂肪的虫渣中提取蛋白质 ,提取出的蛋白粉量分别占干虫重的 6 .9%和 18.3% ;蛋白粉中的总氮含量分别为 13.0 %和 15 .5 % ,蛋白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 81.4 %和 97.1% ;蛋白粉中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 6 4.6 %和 94 .7% ;蛋白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虫体中氨基酸总量的 7.5 %和 2 9.8%。用剩下的两种去脂去蛋白质的虫渣和幼虫虫蜕分别提取甲壳素 ,从碱法和酶法虫渣中和虫蜕中提取的甲壳素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4 .4 %和 4 .2 % ,占虫蜕重的 10 .9% ;三种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别为 70 .8%、6 6 .5 %和 6 1.0 %。用碱法和酶法提取的有效物质总量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39.3%和 5 0 .5 % ,显示了很高的利用价值。文章中还讨论了碱法和酶法提取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2002年00期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兆芬
用环己烷浸提黄粉虫幼虫干粉得 2 8.0 %含量的脂肪、脂肪提取率占虫体中脂肪含量的 94 .0 % ;提取出的脂肪碘值为 96 .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 76 .4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为 1.5 0。环己烷的回收率为 4 5 .3%。用碱法和酶法分别从抽去脂肪的虫渣中提取蛋白质 ,提取出的蛋白粉量分别占干虫重的 6 .9%和 18.3% ;蛋白粉中的总氮含量分别为 13.0 %和 15 .5 % ,蛋白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 81.4 %和 97.1% ;蛋白粉中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 6 4.6 %和 94 .7% ;蛋白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虫体中氨基酸总量的 7.5 %和 2 9.8%。用剩下的两种去脂去蛋白质的虫渣和幼虫虫蜕分别提取甲壳素 ,从碱法和酶法虫渣中和虫蜕中提取的甲壳素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4 .4 %和 4 .2 % ,占虫蜕重的 10 .9% ;三种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别为 70 .8%、6 6 .5 %和 6 1.0 %。用碱法和酶法提取的有效物质总量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39.3%和 5 0 .5 % ,显示了很高的利用价值。文章中还讨论了碱法和酶法提取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2002年00期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易红娟,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羌烨
80年代以来 ,白背飞虱在我市频频大发生 ,暴发期百穴虫量达 5 0 0 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且近年在白背飞虱在我市具有成虫迁入早 ,主害代提前、迁入量大 ,增殖倍数高、虫量多 ,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1 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 7月 10、15日田间百穴白背飞虱的虫量 (X1、X2 )为预测因子组建的直线回归预测式 :Y1=- 2 .2 84 8+ 2 .974 7L g X1(r=0 .9337* *) ,Y2 =- 3.980 6 + 3.2 81L g X2 (r=0 .9338* *)。符合年占 87.5 % ;1998- 2 0 0 0年进行实测 ,预报准确率分别为 97.17%、10 0 %、10 0 %。可见 ,应用该预测式可提前 2 0 - 2 5 d对二代白背飞虱的主害代发生程度作出中期预报 ,有利于制定防治策略和指导大面积防治。2 二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的确立根据防治经济学原理 ,结合通州实际情况及稻田天敌的作用 ,以挽回水稻产值大于防治费用 2倍为宜 ,故校正系数取 2。中稻单产 75 0 0 - 90 0 0 kg/ hm2 ,稻谷 1.5 0元 / kg,防效 90 % ,防治成本 12元 (人工 10元 ,药本 2元 ) ,取 F=2代入 EIL =(C· F)· 10 0 % / (P· E· Y) ,则经济允许水平为 2 .96 - 3.5 6 %。根据白背飞虱数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 ,计算得通州 1996、1997年白
2002年00期 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红娟,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羌烨
80年代以来 ,白背飞虱在我市频频大发生 ,暴发期百穴虫量达 5 0 0 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且近年在白背飞虱在我市具有成虫迁入早 ,主害代提前、迁入量大 ,增殖倍数高、虫量多 ,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1 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 7月 10、15日田间百穴白背飞虱的虫量 (X1、X2 )为预测因子组建的直线回归预测式 :Y1=- 2 .2 84 8+ 2 .974 7L g X1(r=0 .9337* *) ,Y2 =- 3.980 6 + 3.2 81L g X2 (r=0 .9338* *)。符合年占 87.5 % ;1998- 2 0 0 0年进行实测 ,预报准确率分别为 97.17%、10 0 %、10 0 %。可见 ,应用该预测式可提前 2 0 - 2 5 d对二代白背飞虱的主害代发生程度作出中期预报 ,有利于制定防治策略和指导大面积防治。2 二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的确立根据防治经济学原理 ,结合通州实际情况及稻田天敌的作用 ,以挽回水稻产值大于防治费用 2倍为宜 ,故校正系数取 2。中稻单产 75 0 0 - 90 0 0 kg/ hm2 ,稻谷 1.5 0元 / kg,防效 90 % ,防治成本 12元 (人工 10元 ,药本 2元 ) ,取 F=2代入 EIL =(C· F)· 10 0 % / (P· E· Y) ,则经济允许水平为 2 .96 - 3.5 6 %。根据白背飞虱数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 ,计算得通州 1996、1997年白
2002年00期 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进才,姜永厚,邱慧敏,杨国庆
田间蜘蛛集团对害虫的精确估计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脉冲采样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蜘蛛集团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半田间 (盆栽水稻 )的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相对精确的捕食量定量估计值。设 t- t+△ t期间被捕食量的公式为 :Y t=(N t+ H t + M t) - (N t + 1+ Pt + Et+ D t)式中 N t、N t + 1分别为 t和 t+△ t期间飞虱数量 ;H t、M t、Pt、Et、D t分别为 t- t+△ t期间新孵化的若虫数 ,成虫迁入 ,飞虱被寄生死亡 ,成虫迁出和飞虱自然死亡数。上述数据结合一些辅助试验获得。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日每头对飞虱的捕食量为 0 .6 99头 ,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半田间的捕食量要小得多。分析表明田间蜘蛛集团的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即飞虱密度低于中等密度。在每穴 10头飞虱左右 ,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 ,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次线性回归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 :Y=0 .6 2 0 6 4- 0 .0 6 6 7(± 0 .0 12 187) X1- 0 .19116 (± 0 .0 2 885 2 1)X2± 0 .0 85 19式中 Y为蜘蛛捕食百分率 ,X1、X2分别为微蛛、狼蛛数量。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 ,且狼蛛的负回归系数是微蛛的 2 .87倍 ,表明随蜘蛛密度增加 ,飞?
2002年00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进才,姜永厚,邱慧敏,杨国庆
田间蜘蛛集团对害虫的精确估计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脉冲采样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蜘蛛集团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半田间 (盆栽水稻 )的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相对精确的捕食量定量估计值。设 t- t+△ t期间被捕食量的公式为 :Y t=(N t+ H t + M t) - (N t + 1+ Pt + Et+ D t)式中 N t、N t + 1分别为 t和 t+△ t期间飞虱数量 ;H t、M t、Pt、Et、D t分别为 t- t+△ t期间新孵化的若虫数 ,成虫迁入 ,飞虱被寄生死亡 ,成虫迁出和飞虱自然死亡数。上述数据结合一些辅助试验获得。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日每头对飞虱的捕食量为 0 .6 99头 ,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半田间的捕食量要小得多。分析表明田间蜘蛛集团的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即飞虱密度低于中等密度。在每穴 10头飞虱左右 ,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 ,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次线性回归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 :Y=0 .6 2 0 6 4- 0 .0 6 6 7(± 0 .0 12 187) X1- 0 .19116 (± 0 .0 2 885 2 1)X2± 0 .0 85 19式中 Y为蜘蛛捕食百分率 ,X1、X2分别为微蛛、狼蛛数量。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 ,且狼蛛的负回归系数是微蛛的 2 .87倍 ,表明随蜘蛛密度增加 ,飞?
2002年00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昌春
,陈锦绣
,方明刚
栗绛蚧 Kemes roboris(Fourcroy)谷称板栗球坚蚧 ,呈间歇性暴发成灾 ,它以若蚧和雌成蚧群集固定在 1~ 2年生板栗枝条上刺吸汁液为害 ,致使枝干枯死、树势衰退、板栗减产甚至绝收 ,是板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栗绛蚧防治药剂、主要天敌种类、发生期、控制作用等进行调查观察试验研究。1.防治栗绛蚧药剂试验 :用 10 %吡虫啉 WP、4 0 %速扑杀 EC、4 0 %氧化乐果 EC、2 0 %快杀灵 EC10 0 0、2 0 0 0、30 0 0倍喷雾防治初孵若蚧效果均达 10 0 % ,防治越冬若蚧效果分别为 92 .2 2~ 90 .5 % ,93.8~ 89.7%、86 .9~ 71.6 %、4 1~ 2 7% .2 .主要天敌种类及控制作用 :在捕食性天敌中 ,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群 ,对栗绛蚧捕食率为 2 2 .2~ 30 %。寄生性天敌中以寄生蜂类占优势 ,其中以中国花角跳小蜂、胶虫红眼啮小蜂、白腊虫花翅跳小蜂、跳小蜂为优势种群。据采集雄绛蚧茧蛹 12 5 8头、雌绛蚧 10 34头培养观察结果 ,平均雄蚧寄生率为 2 1.6 2 % ,雌蚧寄生率为 9.97%。3.寄生蜂发生期与寄主雄成蚧羽化期及雌成蚧卵孵化期的观察 :雄绛蚧羽化期为 3月 2 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 30日至 4月 7日。寄生雄蚧两种跳小蜂的羽化期为 3月 1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30日至 4月 7日 ,与寄主雄成蚧羽化高峰非?
2002年00期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昌春
,陈锦绣
,方明刚
栗绛蚧 Kemes roboris(Fourcroy)谷称板栗球坚蚧 ,呈间歇性暴发成灾 ,它以若蚧和雌成蚧群集固定在 1~ 2年生板栗枝条上刺吸汁液为害 ,致使枝干枯死、树势衰退、板栗减产甚至绝收 ,是板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栗绛蚧防治药剂、主要天敌种类、发生期、控制作用等进行调查观察试验研究。1.防治栗绛蚧药剂试验 :用 10 %吡虫啉 WP、4 0 %速扑杀 EC、4 0 %氧化乐果 EC、2 0 %快杀灵 EC10 0 0、2 0 0 0、30 0 0倍喷雾防治初孵若蚧效果均达 10 0 % ,防治越冬若蚧效果分别为 92 .2 2~ 90 .5 % ,93.8~ 89.7%、86 .9~ 71.6 %、4 1~ 2 7% .2 .主要天敌种类及控制作用 :在捕食性天敌中 ,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群 ,对栗绛蚧捕食率为 2 2 .2~ 30 %。寄生性天敌中以寄生蜂类占优势 ,其中以中国花角跳小蜂、胶虫红眼啮小蜂、白腊虫花翅跳小蜂、跳小蜂为优势种群。据采集雄绛蚧茧蛹 12 5 8头、雌绛蚧 10 34头培养观察结果 ,平均雄蚧寄生率为 2 1.6 2 % ,雌蚧寄生率为 9.97%。3.寄生蜂发生期与寄主雄成蚧羽化期及雌成蚧卵孵化期的观察 :雄绛蚧羽化期为 3月 2 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 30日至 4月 7日。寄生雄蚧两种跳小蜂的羽化期为 3月 1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30日至 4月 7日 ,与寄主雄成蚧羽化高峰非?
2002年00期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银泉,刘树生,张发成
近年来 ,较多报道表明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对麦蚜等多种蚜虫有较强的毒性 ,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杀蚜微生物制剂。在美国和俄罗斯 ,球孢白僵菌制剂已开始用于蚜虫的防治。由于白僵菌通过分生孢子穿透寄主体壁在寄主体内繁殖而致死寄主这种独特的作用方式 ,使得若蚜脱皮成为影响该菌毒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以往报道都是以成蚜为研究对象 ,对若蚜的毒力还未见报道。本文以桃蚜(Myzus persicae)为对象报道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毒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对桃蚜 1龄若蚜 (平均年龄 4 h)和 4龄若蚜 (进入 4龄后 6小时 )的毒力作用。在2 1℃下 ,1、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率分别为 7.2 %和 5 8.7% ,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桃蚜成蚜的感菌死亡率(98% )。 1、4龄若蚜感菌死亡的个体中分别有 4 3%和 10 0 %的蚜虫死亡前已发育为成蚜并产下正常后代。受试 1、4龄若蚜在羽化为成蚜后 8天内存活的个体平均每天的产仔量在接菌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但 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个体其成蚜期平均每天产仔量明显低于未接菌对照 ,不过这些个体仍能产下为数不少的健康若蚜。试验中发现 ,1、4龄若蚜在接种球孢白僵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显著早于未接种对照 ,而 1龄若蚜在随后的三次脱皮时间不受接菌?
2002年00期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银泉,刘树生,张发成
近年来 ,较多报道表明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对麦蚜等多种蚜虫有较强的毒性 ,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杀蚜微生物制剂。在美国和俄罗斯 ,球孢白僵菌制剂已开始用于蚜虫的防治。由于白僵菌通过分生孢子穿透寄主体壁在寄主体内繁殖而致死寄主这种独特的作用方式 ,使得若蚜脱皮成为影响该菌毒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以往报道都是以成蚜为研究对象 ,对若蚜的毒力还未见报道。本文以桃蚜(Myzus persicae)为对象报道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毒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对桃蚜 1龄若蚜 (平均年龄 4 h)和 4龄若蚜 (进入 4龄后 6小时 )的毒力作用。在2 1℃下 ,1、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率分别为 7.2 %和 5 8.7% ,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桃蚜成蚜的感菌死亡率(98% )。 1、4龄若蚜感菌死亡的个体中分别有 4 3%和 10 0 %的蚜虫死亡前已发育为成蚜并产下正常后代。受试 1、4龄若蚜在羽化为成蚜后 8天内存活的个体平均每天的产仔量在接菌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但 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个体其成蚜期平均每天产仔量明显低于未接菌对照 ,不过这些个体仍能产下为数不少的健康若蚜。试验中发现 ,1、4龄若蚜在接种球孢白僵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显著早于未接种对照 ,而 1龄若蚜在随后的三次脱皮时间不受接菌?
2002年00期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腾凯,祝增荣,蒋明星,程家安
在两个水稻生育期即水稻分蘖盛期和水稻抽穗盛期 ,以 12套水稻遗传作图群体亲本为材料 ,通过实验室和网室二化螟接初孵幼虫实验 ,测定幼龄二化螟的存活率 ,以进行每套父母本抗二化螟水平差异的比较鉴定。结果表明 ,IR6 2 2 6 6 - 42 - 6 - 2和 CT9993- 5 - 10 - 1- M这对亲本在二化螟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它们作为亲本构建的群体有潜力作为定位抗螟虫数量性状基因的实验材料。具有这种潜力的水稻遗传作图群体还有 CO39和 IAC16 5、珍汕 97A与明恢 6 3、京系 17和窄叶青 8、L emont和特青、IR6 4和 Azuce-na,、IR2 0和 6 3- 83、Bala和 Azucena等为亲本构建的群体。而 Asominori和 IR2 4这对水稻遗传作图群体则不具备该种潜力。因此 ,在后续的研究中 ,采用了籼稻 IR6 2 2 6 6 - 42 - 6 - 2和粳稻 CT9993- 5 - 10 - 1- M为亲本的加倍单倍体 (doubled haploid)群体进行水稻抗二化螟的数量性状基因 (Quantitative Trait L oci,QTL )定位和遗传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002年00期 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腾凯,祝增荣,蒋明星,程家安
在两个水稻生育期即水稻分蘖盛期和水稻抽穗盛期 ,以 12套水稻遗传作图群体亲本为材料 ,通过实验室和网室二化螟接初孵幼虫实验 ,测定幼龄二化螟的存活率 ,以进行每套父母本抗二化螟水平差异的比较鉴定。结果表明 ,IR6 2 2 6 6 - 42 - 6 - 2和 CT9993- 5 - 10 - 1- M这对亲本在二化螟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它们作为亲本构建的群体有潜力作为定位抗螟虫数量性状基因的实验材料。具有这种潜力的水稻遗传作图群体还有 CO39和 IAC16 5、珍汕 97A与明恢 6 3、京系 17和窄叶青 8、L emont和特青、IR6 4和 Azuce-na,、IR2 0和 6 3- 83、Bala和 Azucena等为亲本构建的群体。而 Asominori和 IR2 4这对水稻遗传作图群体则不具备该种潜力。因此 ,在后续的研究中 ,采用了籼稻 IR6 2 2 6 6 - 42 - 6 - 2和粳稻 CT9993- 5 - 10 - 1- M为亲本的加倍单倍体 (doubled haploid)群体进行水稻抗二化螟的数量性状基因 (Quantitative Trait L oci,QTL )定位和遗传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002年00期 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少伟,彭建新,庄永标,郑琼华,谢世勇
20 0 0年 ,进行了 5种杀虫剂对萝卜主要害虫——菜螟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药后 9d,2 .5 %菜喜6 0 0倍液 ,10 %除尽 180 0倍液两种杀虫剂对菜螟的防治效果良好。两种杀虫剂对菜螟的防效与萝卜农艺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直线相关
2002年00期 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少伟,彭建新,庄永标,郑琼华,谢世勇
20 0 0年 ,进行了 5种杀虫剂对萝卜主要害虫——菜螟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药后 9d,2 .5 %菜喜6 0 0倍液 ,10 %除尽 180 0倍液两种杀虫剂对菜螟的防治效果良好。两种杀虫剂对菜螟的防效与萝卜农艺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直线相关
2002年00期 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美玉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2002年00期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美玉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2002年00期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建国,庞正平,陈博尧2002年00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建国,庞正平,陈博尧2002年00期 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